词条 | 东北地区的鸣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地区的鸣鞭分类:【风俗文化】 幼年在辽东山中吹柴,春日坡地旋风时起,同伴口中念念有词,“旋风,旋风,你是鬼,拿把镰刀砍你腿。”遂即将手中镰刀风抛去。又见乡间路上车夫,遇旋风拦道,便向中鸣鞭数响。如遇旋风较小,此法也颇灵,人甚奇之。及长,始知这乃是抛刀或鸣鞭时年带动的氯流扰乱了上升暖报流的结果。 东北这种习俗,或为契丹人古代的遗风。契丹人视旋风为邪恶,有鸣鞭而除之的习俗,宁王易曾记载:“戌主及契丹臣等,古见旋风时,便合眼,用鞭子空中打四十九下,口道‘不对’七声,汉语 风也,以禳厌。 见,就是污浊邪恶性的风。武 也曾记载:“契丹见旋风,合眼望空,取鞭打四十九下,口道‘坤不刻’七声。” 呜鞭,也是皇庭仪仗的一项重要内容。唐末,皇帝仪仗有“呜鞭”,振之发声,出行、祀典、视朝、宴会时用之,使之肃静。《旧五代史.晋高宜纪》。《宁史.仪卫志》,也载有此谷。独辽之仪仗,不见“呜鞭”。及到清朝,此谷不易。《清会典.銮仪卫》记载:清制鞭,“黄丝长一丈三尺,阔三寸,稍长三太渍以蜡,柄木质朱漆,长一尺刻金龙首”。如是,由历代皇庭的鸣鞭肃静,与契丹的呜鞭驱除邪恶性之气,当是形似而意异的两种不同的习俗。 今各地适年过节或遇喜庆之际,每鸣放鞭胞,或为之庆祝,或为之报喜,或为之驱赶晦气。此俗,源出古代南方。南方古时,又火燃竹,取其毕剥之声,用又驱鬼,故称为“爆竹”。南朝梁宗懔《畲四行》:“照潭出老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后世,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声,也称“爆竹”。如王安石《除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又谓“鞭炮”。仅取其声似策马之鸣鞭,似火器之炮声而已。其与诏又来的呜鞭肃静,和契丹人的呜鞭驱赶邪风,并无某种必然联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