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耕织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耕织图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图谱。南宋初年楼

编绘。作者为使人们知道农业劳动辛苦,绘有21幅“耕图”和24幅“织图”,每图配五言律诗。叙述生产过程的艰苦,用直觉的图画方式将文字难以表达的形象揭示给读者,对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做出贡献,并对后来农书产生影响。清代康熙皇帝玄烨,曾特地叫人重编耕图23幅,织图23幅,并都配上诗。现存《耕织图》一般为清初的重绘作品。

一部介绍江南地区耕织技术的图谱。作者楼?,字寿玉、国器,南宋浙江四明(今宁波)人。《耕织图》共有图45幅,其中“自浸种以至入仓”的耕图有21幅;“自浴蚕以至剪帛”的织图有24幅。此图谱成于南宋高宗年间,最初是以抄本流传,及至嘉定三年(1210),始于楼?之孙刻石传世。由于它“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对推广普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和经验有着积极的作用,故历代都有摹本面世。现今易见的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焦秉贞绘制的《耕织图》的内府藏本,此本的特点一是采用西洋画法;二是画面所描绘的风格一律改为清代风俗;三是图谱内容和顺序略有变化,如耕图加“初秧”、“祭神”二图,织图略去“下蚕”、“喂蚕”、“一眠”三图,而加“染色”、“成衣”两图,每幅图不仅都保留楼?五言诗,而且还都题有康熙御制七言诗。

民间耕作画题。描绘封建时代水稻耕种和丝麻纺织生产过程的图画。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农耕、纺织已属常见题材。南宋楼

作《耕织图》(《耕图》21幅,《织图》24幅),有刻本流传,影响较大;刘松年亦作有《耕织图》。清康熙曾命焦秉贞绘《耕织图》(《耕图》、《织图》各23幅,朱圭雕版印行);乾隆亦曾命冷枚、陈枚各绘《耕织图》。

1689年,清康熙帝玄烨偶临董其昌《池上篇》书,命焦秉贞取其诗意作画,颇得玄烨赞赏。同年,玄烨南巡,见到南宋楼

所作《耕织图》刻本,后命焦秉贞据以重写。《耕织图》描写农村男耕女织的劳动生产过程,反映出封建时代农村生活的一部分面貌。其图共绘46图。其中“耕”、“织”各23图。“耕图”描写浸种、耕、耙耨、布秧、插秧、耘、灌溉、收刈、登场、舂碓以至入仓等各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织图”描写洛蚕、采桑、上簇、下簇、择茧、窑茧、练丝、纬、织、络、经、染色以至剪帛、成衣。每幅画上都有康熙帝玄烨的题诗。后经刻板,刊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从刻本看,用笔工细,屋宇、织机、农具等,继承了古代界画的优秀传统;构图多吸收西洋绘画的透视法,院落、田野布置深远,人物处理近大远小,在人物的描绘上,若与宋楼

《耕织图》(现存日本,狩野永纳在1676年翻刻明天顺刻本)相比:楼作简朴,所绘农妇身短面圆,带有一定古拙感;焦作纤丽,妇女多颀身细腰,姿态婀娜,具有一定装饰味。

清康熙、乾隆二朝木刻版画。纸本墨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康熙年间刻本为墨印笔填彩,题名为“本版耕织图”,并有康熙三十五年序款。每开图心高23.9、宽24.1厘米; 乾隆时翻刻本共存两册,每册前有乾隆题图序,并乾隆书康熙诗及自和诗。第一册为五十开,第二册为四十八开。辽博藏传世《耕织图》,为清初画家焦秉页原绘,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刻板印制。其图绘法质朴生动,刻制精细,文图并茂。刻版者朱圭,亦为清代江南吴地名匠,康熙前后居京师官任鸿胪寺序班。一代名师焦秉贞的名作,经一代名匠付梓刻版精印,愈见其技艺精绝。故《耕织图》实为清初以来版画史上的珍贵之作。

宋代楼

于绍兴年间绘耕、织二图进献高宗。耕图自浸种以至入仓,共21图; 织图自浴蚕以至剪帛,共24图。各图皆有五言诗一章。反映了当时民间的耕织生产情况,是一套相互关联的多幅农事风俗画。宋代刻石已不存,有元代程?的摹本。清康熙、乾隆又先后令焦秉贞作耕织23图,并雕版印行; 冷枚、陈枚各绘耕织图一册,未雕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