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征阵亡烈士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征阵亡烈士墓

分类:【传统文化】

东征阵亡烈士墓位于黄埔军校旧址西面的万松岭上,是1924-1925年黄埔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墓园,国共两党英灵共葬的墓冢。墓园依山建筑,纪念坊、石砌墓道、凉亭、墓冢、纪功坊成一轴线,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做好北伐准备,对陈炯明叛军进行了讨伐,史称东征。军校师生参加了两次东征及平定商团叛乱、镇压滇桂军阀的历次战斗。战斗中,他们革命目标明确,作战勇敢无畏,在广大工农的有力支援下,与粤军密切配合,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为缅怀在战斗中牺牲的军校师生,赞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东征结束后,广东革命政府决定拨专款6.5万余元,在军校所在地的长洲平岗兴建东征阵亡烈士墓,收集在两次东征、平定刘杨滇桂叛军以及沙基惨案中牺牲的部分军校烈士遗骸,合葬于平岗万松岭。

东征烈士墓始建于1925年12月,1926年6月落成。墓园占地近5万平方米。除主墓道外,还陆续建了蔡光举墓、少将墓、入伍生墓群、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祭台、凉亭、花园等建筑。

198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再次对墓园进行修整,筑起围墙,改建车道。1990年又新建“东征史迹陈列室”,专题陈列历次战斗中为革命牺牲的军校烈士史迹,并于1991年军校建立67周年、东征烈士墓落成65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

1925年建墓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为革命共同奋斗的顺利发展时期,许多军校两党精英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政权献出了年轻生命。他们生前同窗共砚,促膝交谈,亲如兄弟;战斗中誓同生死,冲锋陷阵,万众一心;死后则有幸共葬一穴。东征烈士墓可以说是难得的、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党英灵共葬的墓冢。

烈士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四边各宽约31米,面积1000平方米,四周绕有铁枝栏杆。在碑亭正中建了高约3.4米的石碑,中刻“东征阵亡烈士墓”。值得特别介绍的是墓园东侧的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烈士,贵州遵义人,是在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攻打惠州淡水时牺牲的。淡水是惠州门户,东江重镇,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当时由陈军悍将熊略镇守,守军数千人,布防严密,以逸待劳。攻打淡水是东征首仗,革命军指挥部为振军威,尽快攻下城池,决定组织一支敢死队,作攻城先锋。敢死队由10名军官、95名士兵组成,10名军官中有8名共产党员,蔡光举是营级党代表,士兵中亦不乏共产党员。战斗打响后,敢死队奋勇争先,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抬云梯迫近城墙。共产党员蒋先云、营党代表蔡光举率先登上云梯,后续部队勇敢登城头。面对革命军敢死队如猛虎般的攻击,守城敌军纷纷弃城而逃。就在胜利在望之际,一颗流弹击中蔡光举腹部,他从城头沿云梯跌下,被蒋先云接住。那时战斗非常激烈,蔡光举对蒋先云大声喊道:“不要管我,你赶快去杀敌!”由于伤势过重,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1岁。这位年青勇士没有看到攻占淡水城的胜利,便牺牲了,令战友们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叹。东征胜利后,蒋先云在向指挥部写的战斗总结中,特别汇报了蔡光举的战斗经过和牺牲的情况,由于蔡光举是黄埔军校学生中最早为革命牺牲的,也是职务最高的军官(营级),因此在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提议下,在建设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时,专门为他建了这座墓冢。

烈士墓右前方,在珠江岸边,于1928年修建了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墓道。上山的墓道原有几条,目前保留有主墓道。主墓道沿麻条石直抵陵墓祭台。墓道两侧栽种树木,并建有琉璃瓦面的凉亭供人休息。整个墓园显得开阔、肃穆。纪念坊由校长蒋介石题写横额:“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蒋中正。这是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拱形门口庄严壮观。从广州乘船,几百米外便可望见耸立江边的纪念坊雄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