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丧仪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丧仪

分类:【传统文化】

伴随丧葬活动举行的仪礼。先秦文献记载中国周代贵族阶层已经有比较完整的丧仪,主要包括八个程序:属纩、招魂、沐浴、饭含、敛、殡、执绋、挽歌。属纩:人临终前,将新丝絮放于口鼻上,验其是否断气。“属”,放置意,“纩”是丝絮。《礼记?丧大记》:“疾病……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后成为临终的代称。“招魂”又叫“复”。《礼记?檀弓下》:“复,尽受之道也。”郑玄注:“复,招魂。”据《礼记?丧大记》,周代,贵族死后,其亲属必须持死者上衣,登上屋脊招魂,表示希望死者复活。行礼时面向北呼唤死者名字三次(男称名,女称字),再把死者之衣卷起投到屋下,覆盖到死者尸体上,这叫“复”。三日(或一日)后,如死者仍未复生,再举办丧礼。此俗一直沿续下来,明代民间还行此风。沐浴:据《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记载,招魂之后,要给死者沐浴,方法与生人同,包括剪指甲和修胡须。沐浴后,再在停尸的床下放上盛冰的盘子,沐浴算结束。一般人死后也要沐浴。饭含是人死后,在死者口中放玉、钱币、饭等的统称。饭含所用之物因时代及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君(诸侯)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汉?刘向《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后民间有演变为含银、含铜、含棒等。饭含的仪式要在入棺前进行。敛(殓),又称“人敛”,该丧仪是在沐浴后进行。敛有小敛大敛之分。小敛,谓以衣衾加于死者之尸。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小敛的时间是亲人死去的次日早晨,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再用绞(宽布条)捆紧,用布囊(叫“冒”,分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并盖上覆尸的被子,敛者哭得尽哀为止。大敛,指把尸体放入棺内。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入敛的衣服随贵族的地位而多少不等。孝子要跳起脚来哭,直至在灵前行祭奠礼毕。当然历代贫者是从简的。宋?司马光《书议》:“此非贫者所办也,今从简易,随宜用之。”殡:停柩待葬叫殡。周制,人死,敛尸于棺,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又据《礼记?王制》,从死之日起,“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殡不是葬。《礼记?王制》:“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据《左传》,晋文公于僖公三十二年冬卒,僖公三十三年才葬。其间停殡五个月。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执绋:亦称“执引”,旧时送葬礼仪,流行于全国各地。绋,亦作“?”,是牵引灵车的绳子。送葬的人帮助拉灵车,叫执绋。此俗源于周代。《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后来“执绋”成为送葬的别称,该俗沿至近代。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亦作“蓊歌”。上古无挽歌,《礼记?曲礼上》“适墓不歌,哭日不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最早的挽歌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今人杨伯峻认为“《虞殡》即送葬之挽歌”。以后挽歌逐渐流行,《晋书?礼志中》说,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后演变为文人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歌,以寄哀思,但不用歌唱。后世的挽歌、挽词就是从挽歌歌词演变来的,而现在的哀乐也同挽歌歌曲的作用大体相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