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丧葬仪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丧葬仪式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各族丧葬仪式复杂,礼俗繁多,粗分有送终、守灵、出殡、安葬四大程序,细分则有初丧、喜丧、寿衣、寿房、灵床、接气、讨口白、报丧、停尸、守灵、做七、吊唁、祭奠、娱死人、闹丧、点主、出殡、择坟地、挖穴、陪葬、安葬等等,有数十种之多,兹择要简介于下。 送终又称“初丧”,也称“挺丧”,是治丧的开始。旧时,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很多地方病人不能住医院治疗,多在家里亡故。过去民间很讲究“寿终正寝”,当病人病情严重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弥留之际,家人就忙着给病人沐浴更衣,然后把病人移到堂屋的灵床上,等着他(她)咽最后一口气,俗谓“送终”。白族在老人弥留之际,儿女们要轮流坐在病床上,让老人的背靠在自己胸膛上,把老人抱在怀里,让老人在自己的怀抱中安然死去。傣族在老人临终前,凡直系亲属,家族亲友都要垂手立在老人面前,恭听他的最后遗嘱。老人留下的话,通常是自己放不下的事情,如说:你们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房子漏了一起补,田地塌了一道修。不要让谷子烂在田里,不要让牛饿得滴眼泪。只要你们在生活中不向别人借债,我就宽心了;只要你们的孩子个个有本事,我就满足了。佤族则在老人断气之前,亲属们紧紧握住他的手、脚,让他在亲人的呵护之下断气。老人断气时,在他平日所穿的衣服之上,再穿一套新衣服,而且这套衣服必须反过来穿。据说不把旧衣服脱掉,是让死者认得自己的躯体;把衣服反着穿,是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讨口白回族丧葬习俗。在病人临终时,家属除了向病人讨遗嘱外,还要请阿訇为病人念“讨白”,俗称“讨口白”,即病人忏悔的经文。如:“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和信徒。”这是病人在离开人世前,最后一次表明自己对真主的信念。 寿房、寿衣寿房、即棺材。过去白族人到了五六十岁,不管身体是否健康,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儿女们就要为他们做好寿房,有的还同时为老人做墓穴。人们认为这样才是有孝心。棺材多用柏木或松木制成,长方形,老人的棺材上黑、红漆,年轻人的棺材不上漆。景颇、独龙族的棺材,则用粗大树身挖空而成。基诺族的独木棺,则将一根圆木剖成两半,挖空,死者收殓其中。死人穿的衣服叫寿衣。旧时,很多民族年过40岁就开始准备寿衣衣料,到了70岁再做。在70岁以前死的人,寿衣都是临时赶制的。许多地方的习俗,做寿衣时,儿女不能哭泣,缝寿衣的针线,末端不能结疙瘩,否则对死者不利。布料只能用棉和绢,不能用皮毛和绸缎。用皮毛是怕死者来生变成兽类;用绸缎是怕后人断子绝孙。 成服穿戴孝服叫“成服”,也叫“戴孝”。古代孝服分五类,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五服”。现在孝服没这么多。孝服用白布做成,子女都穿白衣白鞋。儿女头戴孝帽,腰系麻绳,手执“哭丧棒”。女儿头包白孝带。从前孝子百日之内不脱孝服。现在不少地方以袖章取代孝服。儿女辈全黑,孙子辈在黑布上加红布条。父丧戴左臂,母丧戴右臂,不能戴错。 喜丧丧葬,古称“凶礼”。一提到丧葬,人们都认为是“最悲哀的事”。可是彝族和白族却与其他民族不同,他们把结婚称为“红喜事”,把丧葬称为“白喜事”。因此在老人死后,他们常常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不举哀,不哭泣,杀猪宰羊,宴请亲族,以歌舞形式寄托哀思。 娱尸亦称“娱死”。云南少数民族丧俗之一。流行在傣族、苗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纳西族中。傣族用歌舞送别死者。《百夷传》载:“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用妇人,祝于死者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百余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众聚,击椎杵为戏,数日而死葬。”纳西族要演奏古乐《别时谢礼》,伴以歌舞。同时,“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必集,以醉为欢。”(见《丽江府志》)苗族亦有类似的习俗。据《马关县志》载:“苗人之丧葬,自死人之时,即敲鼓吹芦笙以乐鬼,昼夜不停,鼓间数秒一敲,笙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 闹丧白族、彝族、傈僳族丧俗。但内容各别。白族在出殡之日,丧家要设宴招待村中老人。食毕,孝眷们跪着请老人开导。在孝眷苦苦哀求下,老人们才开口说话,其内容一般是肯定他们孝顺老人,勤俭持家的美德,或指名道姓批评某人的不孝行为。接着由一位老人向孝眷宣布:“你们家老人苦了一辈子,已经苦到了头,归天了,现在由××(多为长子)接替老人来掌管家事。你们要敬重他,谁做出有损于你们家族的事,他有权处置谁。”然后大家纷纷表态。长子可以直言不讳地指责家族中任何人的过失,任何人都不得反驳,否则就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这种当众宣告确立长子权威的仪式,白族称“闹丧”,也称“闹孝”。彝族的闹丧则与娱尸类似。丧葬时,村人齐集丧家,舞狮舞龙,并戴上各式各样面具互相嬉闹打逗,不分辈分。还有人挑着酒来,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摇摇晃晃在人群中穿行,引来阵阵笑声。大家饮酒取醉,从醉倒的人多少来衡量丧事办得好与不好。傈僳族的闹丧更是独具特色。村里死了人,全村必须停止劳动一天。据说,如果不是这样,庄稼就长不好,人还会撞着鬼而得病。所以在丧事这天,人们听到报丧的枪声,就带着礼品来丧家帮忙。礼送得多的是一桶酒,一头小猪,一般是送一只鸡,三五碗酒。无论送来多少,丧事期间,都要吃光喝光。当晚,全村人都要在死者家里,围成两圈,每人用一根木棍用力地敲打地板,边敲边跳边叫,闹得越凶越好。据说如此才能把鬼驱走,使全村安宁。 开路又叫“指路”、“散路”。云南各民族丧俗。人死后,云南许多民族都要举行“指路”仪式。所谓指路仪式,就是指引死者灵魂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回到祖居地。居住在宁蒗小凉山一带的彝族,在人刚一断气,就要把尸身移到一块木板上,举行祭奠仪式,并请毕摩念《指路经》:“××魂呵!你不走也得走了。我们的祖先,煮着一大锅头,吹吹打打在等你……你就要走了,西方有三条路,黑路是神路,黄路是鬼路,黄路黑路你不能走呵,白路才是你要走的路……” 大理一带白族在送别死者亡灵时,要准备一碗冷水泡饭,一边祭奠一边祈祷送别:“××魂呵!我们给你准备好了吃的饭,你吃饱喝足后好上路。你到青峰山岔口要小心,不能走下边那条路,那条路是吊死鬼走的路。你要走上边那条路,这条路才是亡魂走的路。你过独木桥时不要左顾右盼,你过江河时要胆大心细,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祖先生活的地方。”类似的仪式,云南很多民族都有,表达的方式也大体相同,都反映了人们对“祖源故地”的向往。 接气也叫“落气”。云南各民族丧俗。流行于彝、白、哈尼、傣、傈僳、纳西、蒙古诸民族中。哈尼族在老人即将断气时,长子立刻用自己的衣服角堵住老人的嘴,并嘴对嘴地吸上三口,哈尼人叫“接气”。白族把“接气”看得很重。老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家人连忙把老人搬进堂屋,儿女们轮流把老人抱在怀里,大家忙着为他(她)洗脸洗脚,穿寿衣。接着给老人嘴里喂碎银(有的还把碎银、小枣、南瓜子、松子和糖,用红纸包在一起,叫“五宝”,一块放入死者口中),俗称“含口钱”。据说老人口含银器咽气快,减少弥留时的痛苦。而且死后可以顺利地到达天国。否则会变成野鬼。故白族人认为,老人死时,如没给他(她)接气(指喂银钱),是最对不起老人的事;让老人在自己怀抱中落气,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纳西族接气,与白族类似。人即将断气时,家人就把米(男9粒、女7粒)、茶叶、碎银少许,用红纸包成长方形小包,趁病人尚有气时,放入其口中。同时请东巴念《开路经》,指引死者亡灵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老人断气,全家号啕大哭,并派人向亲友报丧。通海蒙古族接气分五个步骤:先用红布包一把米,把老人的最后一口气接下来,放入家中装米的柜子里;再放一点碎银在死人嘴里;然后用饭碗打半碗水,装入一把米,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叫“送断气饭”;然后洗澡更衣;最后给死人装锡箔纸包和“名包”。“名包”又称“名包经”,是死人生前请人写好,死时用火烧成灰然后装入的。前者供死者死后受用,“名包经”实为死者传记。 灵床亦称“尸床”。通常设置在堂屋的中央,床头南北向。一般是,病人临终,由家人穿好衣服,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帮扶,把病人抬到灵床上,在此等候咽气。病人落气后,用一块白布盖在身上。有的盖纸,脸上蒙一张白纸。俗说:“死人和活人之间只隔一张纸。”灵床上点一盏豆油灯,叫“照尸灯”。景颇族习俗:当老人落气后,在亲友帮助下,将遗体安放在灵堂的灵床上,头一定要对着堂内供祖先处。前来帮忙的人,有的去采蒿枝叶,有的去背水,为死者沐浴更衣,然后为死者拴线:即将死者的手、脚大拇指各自并列捆起。有的只拴脚拇趾,不拴手的大拇指。据说如果不拴手指、脚趾,死者在回老家途中,会被其他鬼魂勾去,成为无家可归的野鬼。 入殓死人入棺称“入殓”,或称“大殓”。时间多在死后当天,也有第二天和第三天或更长的,通常是“三日入殓成服”。入棺时,如铺棺、移尸、盖棺等,都有一套程序。通常是入殓前,按长幼秩序,儿女们要为死者净面。然后亲属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如死者为女性,入殓时一定要娘家人在场,若得不到舅舅的允许,是不能入殓的。彝族习俗,入殓得选好时辰,用柏枝、檀香煨水洗尸。据说如不这样,祖先会不收容,使其变成浪荡鬼,随时回来给家人找麻烦。纳西族在入殓时,要在棺内垫一层新的棉垫,用草纸扎一个凹形枕头,然后在尸身上盖一床薄被,四周用草纸塞紧,最后由孝子亲手盖棺并钉上木栓。白族称入殓为“尼光”(入棺)。入棺前,要为死者洗尸身、整容,然后用白布将尸体抬入棺内,揭去死者脸上盖的白纸,让亲属最后看一次,这时家属不能哭泣,以防把眼泪掉入棺内。接着在灵前点灯祭灵,并请和尚替死者“开咽喉”。其做法是和尚向死者身上喷一口水,再用白公鸡的鸡冠血点在死者的喉头上,最后才盖棺。入棺后,棺材放在堂屋正中的高凳上,棺盖只是搁着,不钉死。在棺材上缚一根稻草绳,上面压一只老犁头。棺材两边的地上铺上稻草,儿孙们坐在稻草上守灵。哈尼族在人一死,邻居就会自动来帮忙,先用土锅烧一锅水,为死者洗身,然后,换上本族古装。洗尸的水,要倒回土锅里,随即将土锅连同秽水一道泼到村外。入殓时,先在棺内垫碎炭、柏枝、草纸、棉絮等物,让死者仰卧,并用白布将死者从头到脚盖住。装殓后,长子要到山上拔回一把尖刀草,用黑白双色线扎成束,放在死者身上。布朗族在死者入殓时,先给死者穿上寿衣,然后将死者的旧衣服垫在尸身底下,再用一块白布铺一半盖一半。死者生前用过的如首饰、烟袋等,也要放入棺内。此外,要为死者缝制一个小口袋,内装少量的饭菜放入棺内。基诺族在入殓时要跳花脸舞,由5个男人跳,一人用黑炭和血化装成鬼的模样,在尸体周围跳,或爬上房顶,把茅草撕开,做窥视状;其余4人分成两组,一组两根竹竿,两人各执竹竿两端,时开时合,时上时下,在地上敲打。花脸在竹竿中间跳动。花脸象征鬼要吃尸体,舞者表示用竹竿驱鬼。 报丧鸣三响火药枪或吹三声牛角号,是云南许多民族沿袭至今的一种报丧方式。据说鸣三响中第一响是告知天地,第二响是报告祖先,第三响是通知村寨里的人。汉族报丧一般不鸣枪。人死后,通常由死者的儿子或侄子去报丧,他们到亲友家中,先给被报人磕个头,然后将死者死因及去世时间禀告亲友。有的则以“讣告”等书面形式报丧。景颇族当老人一落气,立即鸣枪报丧。向远处亲友报丧,一定要派两人同去。哈尼族报丧要先报死者舅舅,然后以先近后远的次序一一报去。傣族在人死后,丧家便委托本寨青年,两人一组,分头到远近亲友家报丧。报丧者手持一根拐棍,而且一定要在所到的亲友家吃一顿饭,哪怕不饿也要吃上一点。因为这是报丧者代替死者来向亲友道别,与亲友最后一次聚餐。纳西族报丧,或鸣枪,或吹牛角号,村民闻声立即带饭菜前来祭奠。布依族老年人正常死亡时,要立即鸣放三响火药枪报丧。有铜鼓和皮鼓的村寨,同时要以缓慢的速度击鼓报丧。不到50岁或非正常死亡者不能敲鼓。普米族人死后,家人立即爬上房顶,鸣锣、放枪,向亲友报丧。同时取下木瓦数块,劈开烧火,用来净尸。怒族报丧吹竹号(死者为妇女则不吹),竹号数目依死者身份而定,即未婚吹一个,已婚吹两个,有子女的吹3个,巫师吹4个或5个,老人和族长吹5个或6个。号声一响,村民们就带酒来和死者“共饮”。由巫师请死者饮一杯,众各饮一杯,叫吃“离别酒”。 守灵死者入殓后,未到出殡日子,亲人守候,叫守灵。汉族守灵与内地基本相同。从大殓到出殡,一般人家停柩的时间不长。在这段时间内,子女要日夜守灵,以尽孝道。旧时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石,啜粥茹素。早烧纸,晚烧香,朝夕祭奠。白族血缘观念较强,老人死后,凡是死者亲戚,都主动前来帮忙和守灵。守灵者或蹲或跪,在棺材两侧的稻草上,不分昼夜守候。棺木在家中停放几天就守几天。妇女每日晨鸡一叫,就开始哭丧,声泪俱下,音调动听感人。傣族守灵与白族相类似。从死者入殓到送上山安葬的几天内,孝眷们不能在床上睡觉,每晚都要在灵柩旁过夜,陪伴离去的亲人。兄弟姐妹还要一起回忆死者生前的恩德,加深情意。此间,孝子孝孙们不准大吃大喝,一直要等到把死者送上山安葬才开禁。傈僳族在停灵期间,全体家属要聚集在死者身边守灵哭丧。死者的儿女一定要放声大哭,边哭边唱,诉说父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从出生、喂食到教育成人,一件件地哭诉。不哭不唱的,就会被视为不孝顺。亲友们来吊丧也要哭唱。若是这家儿女对死去的老人有不孝顺的行为,亲友们还要在哭唱中讽刺或劝导他们。 吊唁俗称“吊孝”。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丧俗之一。人死后,亲友及邻里到死者家中看望,叫“吊唁”。吊唁,白族叫“便西”,即闻死或问吊的意思。老人死了,儿女们禁不住放声恸哭。邻里听到哭声,知道某家某人死了,就纷纷前来吊唁。吊唁由成年妇女和老年男子前往,带上一点钱或几斤大米,以表示对丧家的资助。同时向死者家属征询需要什么帮助,表明自己愿尽力帮忙。佤族到丧家吊唁时,一定要给死人送一盒饭,佤语叫“司考”,即“阴食”;另外,还要给死人家里送一箩谷子、一碗米、一点钱以及烟、茶、盐、酒之类,佤语叫“背”,即丧礼。大家送来的阴食,只是一样捡一点点放在给死人吃的碗里,其余则都倒在锅里,热了给前来参加吊唁的人吃。吊唁一般都在入殓之后进行。每来一批吊客,亲属都得相陪,并磕头谢孝。 祭奠云南许多民族的习俗,人死后,一般停灵三天。也有停达五天至七天的。这段时间内,丧家要杀猪宰牛,举行祭奠。在祭奠之前,需要布置灵堂。即在灵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摆供品、点香炉、蜡烛和长明灯。比较讲究的还要在院里搭灵棚。亲友前来祭奠,平辈鞠躬,晚辈跪拜。若有人哭丧,亲属要在一旁陪哭。死者近亲,尤其是姻亲,礼节更重。各家都分别带着盛馔以及糕点、果品、挽联、挽幛之类,前来祭奠,仪式十分隆重。傣族在举行祭奠的时候,还要为死者准备“灵房”,据说这是死者到天堂去的住房,所以傣家人特别重视。在停灵的日子里,人们昼夜不停,精心设计、制作。灵房系用竹子篾片搭成,高约五尺,宽三尺,长七尺,可以放下棺木。四周用白纸、彩纸糊成画面和花边,十分漂亮。祭奠开始,亲属要为死者准备一桌他生前喜欢吃的饭菜,所有家族成员聚集灵堂,向死者磕头,举家痛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傈僳族祭奠时,还要请“比帕”(祭师)作法―――祭师拿起弓箭,在死者身边射出三枝箭,然后嘱咐死者,“你不要走上面和下面的那两条路,要走中间的这条路;这是你的祖先走过的路,你赶快顺着这条路,到你祖先那里去吧!”接着把拴在棺柩前的鸡抓在手,边比画边说:“你已经死了,要保佑活着的人,不要生病,不要死。生男孩要生九个,生女孩要生七人,庄稼要丰收,牲畜要成群。要保佑我们,打官司要胜,打仗敌人的箭射不着我们,我们却能射着敌人……”比帕一面祭奠,一面将鸡捏死。也有不捏死,而是等安葬时在坟前放生的。 点主白族、蒙古族、壮族等丧俗。白族在出殡之前要举行“点主”仪式。由死者直系血亲中最小一代的大儿子,捧着死者的灵牌,端坐在灵前,其他的孝子,包括捧灵者的父亲等所有长辈,都向灵牌磕头。然后由主祭人(多为地方官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针刺破捧灵者右手中指(也有点死者长子的),并将滴出的血点到灵牌上。点过主后,死者的牌位就“灵”了,即可供入祖宗牌位之列。 壮族是对有名望的人才点主。点主时,在屏风(有钱人家在柩前扎一道彩门,门内立一屏风)前摆三张桌子,成品字形,请地方官吏三人到场,主祭人居中,其余两人分立两旁。这时司仪将点主的笔、针和写有死者姓氏的纸放在桌上后,大声叫:“大孝子入内!”大孝子进门跪下,连磕三个头,然后俯首立在灵前,这时一官将孝子左手抬起,出针把中指戳出血,一官用笔蘸点血交给主祭人,主祭人在死者姓氏上点一下,点主仪式即完成。 做七汉族、白族、纳西族等丧俗。白族老人死后,停柩在家,到第三日,请和尚念《开咽喉经》(如前所述)。到第七日,要请和尚念经做“七”。富裕人家有做五个“七”的。这期间,死者的儿孙须将头发、胡子剃掉,并脱下鞋袜,换上草鞋,守候在灵柩两侧。待“三七”或“五七”之后,才能蓄发留须。李京《云南志略》云:“白人……以剪发为孝。”至今不少白族人仍保持此俗。 出殡俗称“送葬”,也称“发丧”。云南汉族出殡与内地大体相同。出殡先请阴阳先生看好日子,然后找篾匠扎“纸活”。有纸马、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纸伞等多达几十种,都用竹篾扎成,糊上各种颜色的纸,使丧礼增色。起灵是出殡的重要环节,仪式一般都比较隆重。起灵前,孝子在灵堂前跪下,长子脚下放一瓦盆。司仪者高喊:“起灵!”这时一人(多是女婿或外甥)把瓦盆打碎。据说这是死者的锅,打碎了才能带到阴间。出殡队伍,最前是引魂幡、执事,接着按铭旌、挽幛、纸活、乐队、孝子、孝眷、送殡者、灵柩的顺序排列,在哀乐和哭声中缓慢行进。孝眷和一般送殡者送到半路即踅回,孝子送到坟地。 白族出殡日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怒江白族忌寅日、辰日和死者的属相日;兰坪白族忌三、六、九、十二这4个月的前3天和后14天内发丧。出丧日,帮忙的人早早就到来。有去坟地挖坟坑的,有在家做杂务活的,有事争着做。挖坟坑,白语叫“王尖”,就是挖井。白族的坟地,按辈分安葬,配偶按男左女右葬在一起,或合葬一墓。两位老人去世一个,另一个的坑穴也就留好了。出殡前,孝子们披麻戴孝,五体投地跪在灵前,孝女们跪于两侧。这是发丧前最后的祭奠,主要是本家族人来祭。灵前供着用饵 捏成的各种花果、鸟兽、鱼虫形象的祭品。本家人来祭,丧家要给孝布。孝布是将一匹白布撕成两半,再用剪子剪成若干幅,每幅约五尺长。得孝的人,在灵前戴孝。此时,唢呐骤起,孝子孝眷们悲声恸哭。只见一老人手持柳枝,在堂屋里到处劈打,边打边厉声呵斥:“鬼魂出去!出去!”随着一声喊“杀”!一刀将灵前的冷水饭碗劈得粉碎。早就等在门口的八个汉子,立即进入灵堂,将棺材抬起,急急走出堂屋、院子,到巷道里,才慢慢将棺材头朝西放在两条高凳子上,再仔细拴在龙头杠上。抬棺一般为8人或16人,富家大户有多达64人。这样的事,村中丁壮都得参加,且不取任何报酬。若谁借故不参加,就要受到谴责,甚至以后家中死了人,都没人帮你把人抬出去,这是最重的处罚。出殡队伍在引魂幡(白语叫“彩卜”,出殡时由女婿打着,不得打歪)的引导下缓缓前行。有一个人独自走在最前面,他身挎一只篾箩,箩中装着一炷香、纸钱(黄草纸、方形,上打许多小孔),一边走,一边丢纸钱,说是丢买路钱,为死者开路。引魂幡后是孝子孝眷们。孝子身背一匹很长的白布,背朝前,面朝后面的棺材,双手拄着哭丧杖,倒退着走。白布一端与引魂幡连着,一端拴在棺材上。孝子们在白布下面一步一叩头,一直走到村外或山神庙前,才解下白布,孝子们方可直起身,跟着棺材走。若路上遇沟遇桥,孝子们还要匍匐在地,让棺材从身上抬过,据说如果不这样,死者的魂魄就滞留在沟和桥的这边,到不了坟山。 出殡 安葬又称“下葬”、“入土”。安葬是葬仪的最后程序。俗云:“入土为安”。因此,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对入土都十分重视。通常的情况是,在灵柩抵达墓地之后,先由死者的亲属进入墓穴焚烧纸钱,并将灰烬均匀地撒在穴内,点上豆油灯,再撒一把米或其他谷物在墓内,然后才把灵柩放入墓内。下葬结束,丧家谢客,逐一叩头,先谢吹鼓手,再谢送殡者,最后谢帮忙的人。白族在下葬之日,帮忙的人老早就上山挖墓穴,墓穴挖好后,用湿柴火在坟地燃起一堆火,远远看见火烟升起,抬灵柩的人就知道坟地在何处,便向坟地奔去。灵柩到达坟山后,还要等时辰下葬。下葬之前,先要在墓穴正中挖一小坑,放入风水罐,里边装几棵水草和几尾小活鱼。据说有的人家坟地风水好,几十年后,鱼还活着。下葬的时候,人不能站在西边。因为站在西边,太阳会把人影子投入墓穴内,据说这对活人不吉利,轻则生病,重则死亡。灵柩放入穴后,最后一道程序是“安龙谢土”。即在坟前挖一坑,将一个熟鸭蛋埋入坑内。鸭在白语中叫“安”,安龙谢土,即取“安”的谐音,同时也有“平安”的意思。安龙就是安抚地脉龙神,不要闹腾,让死者在九泉之下得以安宁。“谢土”是感谢土地老爷,请他好好保护这坟墓。佤族在棺材抬到墓地后,要把棺盖打开,意思是让死者好好看看自己的“新居”。然后再把棺盖盖上,钉死。棺材放入墓内后,即盖土,夯实为止。抬棺材的竹竿,一边一根,平放在墓上,不立坟头。棺材埋好后,送葬的人每人摘一片树叶,丢在坟上,据说这是送给死人盖房子用的苫草。 云南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有这样的习俗:送葬的人回来,要在村口燃一堆蒿枝柏枝火,送葬的人逐一在火上跨过,说是烧去邪气秽气,家人村人才平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在昆明、大理等城市附近的一些地区,特别是机关干部,丧事从简,实行火葬,以开追悼会、遗体告别的形式代替繁琐礼仪,甚至还出现了要求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新气象。当然,仍然还有花巨资把丧事办得很大,摆谱、讲排场的,但不多。新型的葬俗正在形成,这是主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