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元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元祭

分类:【中国民俗】

俗称“过月半”。传说七月半是鬼魂赶会的日子。“七月半,鬼乱窜”,所以晚上老人不让小孩出门,以避邪躲鬼。俗信七月的前半个月中,新亡人初一到初七回家探亲,老亡人(过了三年的)初八到十五回家探亲。新老亡魂回阴间的前一天(初六和十四日),要分两次为新老亡人送钱送米。纸钱用封皮包好,上写“月半祭钱,某某魂下受用”字样及孝子、亲属的名字,名为“送月半包袱”。同时,还要盛两碗饭,泡上水,洒向四处,名为“送水饭”。这些仪式都在屋前稻场中进行。死者家人及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来。民谚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月半包袱中有两个特殊的包袱:一个写“地盘业主,古老前人”;一个写“孤魂野鬼,合众分钱”。当阳有很多人是明成化年间从江西迁徙过来的。“地盘业主”是祭本地土著先民的,“古老前人”是祭江西老祖宗的。

旧时在江汉平原,农历七月来临之前,地方士绅名流便以超度亡灵、祈福消灾,以求年丰岁稔、国泰民安为由,向当地殷商富户及其他信仰者为佛寺道观募化功德,并于七月初一开始,扬幡挂榜,设坛打醮,做盂兰盆会。如玉田寺做盂兰盆会,大都在寺前广场设祭坛。祭坛由八张大方桌打底,横竖各四张,摆成“T”字形,逐层上垒,每上一层,横竖各减桌一张,垒至第四层,只用一张方桌,供香案果品,置木鱼,供住持僧在上诵经说法。坛前约10米处,立杆挂幡,幡长约2米,宽40厘米左右,白底红边,呈鱼尾形,以招孤魂野鬼。祭坛前两侧分置纸扎之四大天王,中间置香炉、油灯、功德箱及蒲团,供信仰者祭拜。举行开坛大典之前,佛教徒先要游街,以昭示社会各界前来祭祀。游街时,先由善男信女托着三匹白布铺在坛前路上,身着袈裟的住持僧手持木鱼、口念经文走在最前头,众小和尚手持布幡尾随其后,当众僧走完第三匹白布时,善男信女们又将它移至前面,始终让僧侣们走在白布上,以示洁净。在游行队伍中,紧跟在僧侣们后面的是居士、信徒和地方上有名望的富户。为助兴而由小孩扮演的人物,大都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福禄寿“三仙”和铁拐李“八仙”之类。尾随者及其围观者不计其数。游回寺院后,住持僧在撞钟击鼓声中登坛焚香化纸,行开坛大典。直至七月十五日黄昏时分举行放焰口仪式后为止,日夜香火不断,其间要举办一系列佛事活动。

中元节佛寺做盂兰盆会,道观则要设普渡坛,持斋拜斗。没有道观的地方,乡绅富户也要请管方道士照此办理一番。其最主要的活动是所谓“阴施阳舍”。所谓“阴施”,就是七月十五日之夜,通过“放河灯”往水里撒粥,赈济孤魂野鬼;所谓“阳舍”,就是从七月一日起,对鳏寡孤独、残疾人及乞讨者供以膳食。其中以放河灯最为壮观。河灯的制作很有特色,其作法是:在一尺见方的红纸或绿纸四周剪出四个花瓣,平放在桌上。将溶化了的松香浇到未剪到的平面上,并在正中安上纱捻,待松香冷却后,用双手捧起捏合成形同荷花的平底油灯。它既不露油,又能浮在水面,十分精巧。放河灯有一套仪式:七月十五日夜幕降临之时,道士们身着道袍,肩扛招魂幡,持打击乐器,操丝竹管弦,从道场列队来到事先安排好的河流或湖泊码头,登上用两条五板子小木船结帮扎好的木

上有香案,案后立桅杆,杆上悬挂七星灯。当鼓乐齐鸣之时,主祭道士随即焚香作法,诵“孤魂飘荡不记秋,暴露形象谁与收,节界三元不济世,时逢佳境少追修……”等放赈经文。这时,船头左右,一边三人,由一人往河灯里上油,一人持蜡将灯点燃放在水面,任其顺水漂流,一人在灯后往水里撒粥。以此超度孤魂野鬼,并为其燃灯照路,使早日投胎转世为人。围观者空巷而出,直至次日凌晨两三点油尽灯灭之时,才转回家门。襄阳地区有求子人家还在下游抢头灯,以求早得儿孙。

在鄂西,人们农历七月初七陪“新亡人”,初十陪“老亡人”,相传新亡人“难”多,须请道士做“盂兰会”为亡人作伴,故称“月伴”。现渐废,但筵祭之俗,至今仍兴。筵祭同陪新老亡人,席不置豇豆、南瓜等,因亡人肠肚犯忌。节内接嫁女归,谓“年是拜,月是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