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佛教日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佛教日化

分类:【传统文化】

前节所述,日本平安佛教已开始注意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有别于原中国宗派的教义。如果说,这是佛教在日本民族化的道路上刚刚起步的话,那么,到镰仓时代,则是日本民族佛教的最终形成。它大致分成两种,一是以净土宗、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派别,是中国教派的延伸和再发展;另一种以净土真宗和日莲宗为代表的宗派,则是中国所没有的,完全日本化的佛教。

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是日本佛教空前活跃期。随着平安朝贵族的没落和武士阶层的崛起,旧教派逐渐失去势力,取而代之的是教理简明、修行方便的新教派。主要有中国传入的禅宗、基于中国净土教典传衍的净土教各宗及日莲宗。佛教趋向大众化和民族化,是这一时代佛教的显著特点。就其广度而言,佛教开始跳出以往以“镇护国家”、“积福灭灾”为主要使命的范畴,自上层社会向中下层传布。阿弥陀信仰、法华信仰逐步在群众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其深度而言,不仅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与创新,而且诞生了中国所没有的净土真宗、融通念佛宗、时宗和日莲宗。因而,镰仓时代是从中国式佛教向日本民族佛教过渡的转换期。

日本净土教经繁衍形成净土宗、净土真宗、融通念佛宗和时宗四大支系。早在奈良时期,唱念阿弥陀如来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的作法就已从中国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入唐僧圆仁在睿山建常行三昧堂,安置阿弥陀佛,修炼在唐所学的“五台山念佛三昧法”。尔后日本天台僧源信著《往生要集》,弘传天台宗“观念念佛”,不仅对日本净土宗的形成起到特定的作用,在宋朝佛界也引起重大反响。985年,源信著《往生要集》之后,从宗教无国界的观念出发,很希望这部书也传到中国,与他国净土教徒同结往生极乐之缘。于是,他携书从比睿山来到长崎,等待机会。后遇准备归国的宋商朱仁聪和宋僧齐隐,便托他们将《往生要集》带到宋朝国清寺。据说,当信徒五百余人听过所阐述的教理之后,无论贵贱男女老少,异常欢喜,即舍净财布施国清寺。该寺以这些钱财盖起五十间廊屋,房柱和墙壁都用彩画装饰一新,把《往生要集》和佛供奉在一起。后又向日本索求源信大师的画像,遵圣旨另建庙宇,安置绘像和《往生要集》,供人顶礼膜拜。源信也被尊称为“日本小释迦源信如来”。

在日本,以净土为名,首创为宗的是法然。法然,俗姓漆氏,家中世代为土豪。后其父被人所杀,他遵父遗训,十三岁出家为僧,十八岁得“法然”房号和“源空”之名。他曾就诸大德,习天台、密教、法相、三论、华严等教理,被誉为“智慧第一法然房”。法然创净土宗,并没有向前代高僧留学唐朝,而是受传入日本的净土典籍的启迪而创宗。

法然在延历寺习法时,首先接触到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终被净土教义所折服,尤其对“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句更感兴趣。1175年据善导的《观经疏》正式成立日本净土宗。在他所著的《选择本愿念佛集》一书中,大量引证了《观经疏》的内容,其结文言道:“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则西方行人,必须珍敬矣。”足见他对善导弘化的净土说教领悟的深度。关于法然崇拜、景仰善导,日本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法然正虔心念佛,一阵倦意袭来而悠然入梦。朦胧中忽见一朵红云从西方冉冉飘来,云端站立一位长者,正对他微笑。法然忽忙起身礼拜,叩问大师来自何方。长者回答道:“我是唐朝的善导,因知净土教也应当兴日本,特意而来。”法然听罢,顿然领悟。梦醒之后,善导的圣容犹在眼前。他即请画技高超的佛画师将梦中的善导描绘下来。这就是被日本广大净土教徒尊为“国宝”的“二祖对面图”。这一故事虽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却也证实了日本净土教徒对中国净土大德的钦慕之情。直至今日,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仍被日本广大净土教徒尊为祖师,受到虔诚的仰慕。

净土真宗是在中国净土宗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民族化的净土教分支。又称一向宗,取“意向一处,无杂念无杂乱之心”之意。教祖亲鸾,十九岁出家,曾在睿山学天台教义,又于南都研究三论、法相之学,后归法然门下,修学净土念佛教义。1124年,亲鸾著独具见解的《教行信证》六卷,树立了净土教中的新宗派净土真宗。该宗的教义和理论不太注重勤修称名念佛,而是把对弥陀的坚定信念置于无以复加的地位,称“信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在归依“信”的一念中,便可得到往生净土的正果,即教团的“信心正因”理论。亲鸾还以普通民众为教化对象,首次提出了“恶人正机”理论。“恶人”指以渔猎为生,犯有佛教杀生戒之人或无暇从事修行的人们。称这些人具有正宜接受佛法的根机,正是阿弥陀佛发愿要拯救的对象。只要“信心”和佛智冥合,就可完成往生净土之业。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该宗不强调恪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肯定人的欲望,允许信徒食肉娶妻,认为只要履行世上普通道义即可。亲鸾本人曾两次结婚,生有四男三女。净土真宗的这些主张,不仅改变了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也是对佛教理论的改革与创新。因真宗的信仰单一、戒律宽容、仪式简单,深得日本下层群众的拥戴。其主要支派本愿寺派和大谷派仍是活跃在日本及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

融通念佛宗和时宗也是中国净土教中未有的宗派。融通念佛宗创于1124年,以《华严经》、《法华经》为正依,净土三部经作为旁依而立宗,是日僧良忍仅据中国佛典创立的第一个日本宗派。其突出特色在于,宣扬相当宽泛的称名念佛功德,强调事事、人人的相融通性。按其四句偈“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宣扬一人念佛与众人融通,众人念佛与他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相融,彼此产生圆满无边的功德,决定往生西方净土。

时宗的创始人是一遍,名智真。十五岁剃度出家,专学天台教义。后投法然法孙圣达门下,潜心研究他力念佛十二年,一心归依净土教门。1276年,一遍在今日和歌山县熊野神社诚心祈祷百日,得“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万行离念一念证,人中上上妙好华”的神谕,遂开宗立教。时宗格外重视净土三部经中的《阿弥陀经》,以游方各地,化募传教作为教规。一遍一生传教足迹遍及日本六十余州。以后历代教主都遵循一遍的做法,游行各地,通称“游行上人”。

禅宗传日,是由入宋僧荣西、道元引入的,分别弘传临济禅和曹洞禅。1168年,荣西首次搭乘商船从博多出发来宋,当年携天台章疏三十余部六十卷回国。1187年,荣西再次入宋,有缘师事于天台山万年寺黄龙派八代祖虚庵怀敞学禅,并为修复已颓废的万年寺塔院,施舍了自己的衣钵与资财。后随师迁往天童山,亲侍左右五年,得以继承临济正宗的法脉,虚庵禅师授荣西正传大戒,并赠僧伽梨衣作为传法的信衣。在计划改建天童寺千佛阁时,荣西表示“它日归国,当致良材以为助”。归国二年后,荣西果然筹集百围之木若干,运至天童山,这批木材用于千佛阁的重要部位楹柱。此事曾盛传于日宋僧人之中。日僧向驻锡的中国寺院赠送木材,协助建筑,正是当时的风尚。如重源运木营造育王山的舍利殿;圆尔辨圆和闻阳湛海也曾向径山等名山赠送良木。如今,它们已成为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珍贵文物。1191年,荣西搭乘宋商杨三纲船回国。先后在博多修圣福寺、镰仓开寿福寺、京都创建仁寺,大力宣讲禅风,日本的禅宗从此大为兴盛起来。初传的禅宗受到天台、真言及南都诸宗的非难和毁谤。在这一形势下,荣西一方面积极取得幕府的支持,著《兴禅护国论》;一方面在教义和寺院管理上取调和态度。他倡导的禅不是单纯的禅,主张禅、圆、密并立。因此,建仁寺在草创时也设有真言院和止观院,既行菩萨大戒,又修台密事业,实质上是兼收并蓄天台、真言、禅的一座寺院。

继临济禅之后,曹洞禅也由日僧道元传入日本。道元是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内大臣久我通亲之子。他三岁丧父,八岁失母,深感人生的无常。十三岁时,他拜别养父,在睿山出家,于戒坛院受菩萨大戒。1214年,又拜荣西为师修学禅法。荣西去世后,随其弟子建仁寺明全继续学禅、台密和律戒。1223年道元二十四岁时,随师明全从博多出发入宋,曾历访天童山、育王山、径山等名山巨刹和硕学大德。当他闻听长翁如净禅师乃是当代天下禅宗学匠后,又重登天童山,参拜长翁如净。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契。自此,道元从如净参究禅道三载。1227年,道元拜别恩师归国之际,如净授以嗣书,赠芙蓉道楷祖师所传信衣以及悟本的《宝镜三昧》、本寂的《五位显诀》等宗门宝典和自赞佛像,并叮嘱他要弘扬大法,利济人天。所赠袈裟现珍藏在丰后的泉福寺内。

道元一生谨记“勿住城邑聚落、勿近国王大臣、住居深山幽谷”的师训,在远离京师的越前国(今福井县)建永平寺,作为曹洞宗的根本道场,专以普通民众和下层武士为弘法对象,偏于地方传教。关于道元拒绝结交权贵方面有许多故事。当时执权北条时赖很敬慕道元的品行,决定把越前六条的土地施与永平寺,托道元的首座弟子元明将施舍字据带回。道元听说后,非常生气,即把元明撵出寺门,把他常坐的禅榻捣毁,连榻下之土也挖去七尺。后嵯峨上皇也十分欣赏大师的德风,特敕紫色方袍,以示荣耀。道元再三拜辞无用,才勉强收下,但一直藏之高阁,终生不曾穿用,仍著黑衣而终。这一宗风同以朝廷、武家为背景的临济宗形成鲜明对照,故日本流传着“曹洞土民临济将军”的说法。

日本日莲宗与中国佛教宗派没有直接的联系,是颇具日本特点的一个派别。教祖日莲依《法华经》立宗。日莲俗姓贯名氏,曾修学天台、真言及南都佛教。1253年,日莲登上清澄山,面对冉冉升起的朝阳,高唱《法华经》题目,为日莲宗创宗之始。

日莲宗全称“日莲法华宗”,奉《法华经》为唯一真实教,斥其他为方便教。格外强调《法华经》经题的功德,认为七字经题概括了一部法华经的深奥道理,具有联通佛与众生、通达十界、皆成佛道的神奇作用。不论善恶,也不拘是否通晓法华经的深义,只要虔心诵念“南无妙法莲华经”,都可以即身成佛。日莲对其它宗派取诋毁、谩骂的态度,称“念佛法门是无间地狱;禅宗为天魔,真言宗亡国,律宗是国贼”,并多次上书幕府,要求专一信奉《法华经》。因态度傲慢不逊、言语偏激,被幕府所不容,屡遭流放。但他每受一难,信仰就增强十分。正是这种执著精神,终于独创日本传统佛教从未有的新宗派,为日本佛教文化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它贯穿几个世纪,仍是现代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日莲宗独特教法包括“五纲”和“三大秘法”两部分。五纲即“教”、“机”、“时”、“国”、“师”五项内容,其宗旨在于末法时代,要向一切众生弘传《妙法莲华经》。三大秘法指“本门本尊”、“本门题目”和“本门戒坛”。本门本尊是日莲信徒尊崇的最高对象,是《法华经? 如来寿量品》中的“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碉劫,常住不灭”佛,并由此推演,绘制成大曼荼罗,中央写着“南无妙法莲华经”,四周绘有各种天部和诸尊,表明历历无边的十界互相具有,互相融合。它在信徒的心目中是“常住不灭”的,其表现手法实际上是应用了密教的形式。本门题目是日莲信徒从内心皈依本尊的方法,即口唱“南无妙法莲华经”,称就是不理解本尊之意的愚者,若口唱经题,也会自然产生本尊之影,而开成佛之花。本门戒坛即供奉本门本尊,口颂唱题,又称“妙戒”。日莲宗称,若修持这一妙戒,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诸佛的万善诸行,就会有止恶作善的功德。从以上看出,日莲宗的三大秘法,其根本仍是唱题“南无妙法莲华经”。这种把佛教修持方法仅仅归结为唱经题便可成佛,不能不说是日本佛教的一个大胆创新。

迄至镰仓时代,佛教在日已有近七百年的发展史。它在经过移植中国宗派的阶段之后,终形成本民族的佛教派别,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无论何种文化形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沃土,才能获得繁荣兴盛的基本条件。镰仓新教派的产生,也顺应了日本社会的前进步伐。镰仓时代,日本的政权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出现了以京都朝廷为代表的公家和以镰仓将军为最高首领的武家的双轨体制。这种对立不仅表现在权力之争上,也反映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家要“挟天皇而令天下”,必然要摄取符合武士阶级需要的各种思想形态,融会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以禅宗为代表的新教派的兴起,正是这一过程在佛教思想方面的反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3: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