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楼阁建筑范例举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楼阁建筑范例举隅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楼阁建筑,绝大多数为木构架,以其它材料所建的楼阁,可以说绝无仅有。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载,中国古代有避暑石阁,在“钜野金乡山北,有石洞,口清凉,深十余丈,内凿石作四小阁。阁外一堂,陛高三尺。堂外两门,门外两大阁。石道长三十丈,阔十有六尺。世传秦始皇避暑宫也”。这种石阁无疑十分罕见。由于绝大多数为木构楼阁,千百年来天损人毁,多已不存,然现存楼阁佳构仍可以说遍布中华大地。 黄鹤楼 在湖北武汉,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南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云,“黄鹤楼在黄鹄矶上,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世传费文掉登仙驾鹤憩此。”据此,我们可以说,黄鹤楼的建造动机,沾润了道教游仙思想。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今人范勤年《黄鹤楼沿革与历代形制考》经过分析,认为 “看来以吴黄武二年二月建江夏城于黄鹄山较为可信。现在大胆推测,或有可能同年于黄鹄矶上建黄鹤楼”。这是比较谨慎的观点。 据范勤年考证,自吴至两晋、南北朝与隋,关于黄鹤楼的史载资料甚少。而至唐代,黄鹤楼显然已成当时一大名胜,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崔颢、贾岛、杜牧、罗隐之辈,均有咏楼诗作,愈使黄鹤楼名噪中华。宋代文人士子对黄鹤楼的热情依然未减,有宋人所作黄鹤楼界画留世,其楼之形象十分秀逸,造型细腻,作法严谨。然起码在南宋,该楼已废。陆游 《入蜀记》云,“ (乾道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同章冠之秀步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问老吏云,在石镜亭,南楼之间,正对鹦鹉洲,犹可想见其地。”陆游称其为“天下绝景”。世人对此楼倾废,甚为惆怅,有罗与之 《黄鹤楼》诗为证:“翠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这是想象中的黄鹤楼形象;“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下层栏”,凭吊古迹,柔肠百断。可能在南宋后期黄鹤楼得以修复,因为元人对黄鹤楼的诗咏固然不少,而画作尤富。至明,关于黄鹤楼兴废之记载与画幅更为丰富。方孝孺《黄鹤楼诗卷序》有云,“夫黄鹤楼以壮丽称江湘间”,明初文人多有颂作,可推见明代建国未久,又重建了宋式的黄鹤楼。后该楼命运维艰,史籍、杂记多有记载: “嘉靖末火,隆庆五年,都御史刘悫重建。”“己丑(万历)十七年,黄鹤楼灾”,“崇祯癸未,又毁于(张献忠)”。范勤年指出,“明代黄鹤楼,大约被毁三次。”时间分别为“嘉靖末” (1560年前后); “己丑十七年” (1589); “崇祯癸未”(1643)。又重建三次。如此建造热情,世所少见。在清代,黄鹤楼又毁而重建四次,毁之时间为康熙三年(1664)、康熙二十年 (1681)、咸丰二年(1852)、光绪十年 (1884)。重建之时间,为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年 (1664)、乾隆元年 (1736)、咸丰六年至同治七年(1856―1868)。 这说明,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于1884年,早在一百年前,历史名楼已荡然无存。本世纪五十年代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去的是另一座奥略楼而非黄鹤楼。 现黄鹤楼为1984年新筑。新黄鹤楼构为五层五重檐,檐角极度起翘,象征黄鹤展翅。楼址移近江边,这样做自为丰富江岸景观,对楼本身而言,又以大江为借景。其体形尺度比清代黄鹤楼高出近一倍,为的是求得与大江流水之谐调。楼高50.4米,雄浑而堂皇。(图四) 历史上黄鹤楼历尽沧桑,此时废时建的文化动因究竟是什么?从现今新楼的重建看,最浅近的动因自然是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而其深层的动因,则是中国人那种十分顽强,执拗的历史意识与文脉观念。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甚至是崇古意识,是中国人独具的文化“情结”。历史上黄鹤楼几经废兴,其文化心理都是这种“情结”的生动体现。中国人一向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当他们举步奔向未来之时,总愿意向历史与传统投去多情、留恋的一瞥,宁愿负起因袭的重担,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灵感而自裁新制。这种“情结”是古老的一脉相承的,却又是具有现代文化之意蕴的。正在奔向现代化的中国人,回眸过去,是典型的一种现代人心态。 图四 湖北武汉黄鹤楼 (八十年代重建) 飞云楼 在山西万荣,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虽然历代数度重修,仍然非常幸运地基本保持了原貌。现存之飞云楼系为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所建。(图五) 图五 山西万荣飞云楼 该楼是一座实为五层而外观为四层的建筑,平面为方形,由于底层面阔与进深各为五间制,方正而呈端庄之态。而檐角反翘,有凌云欲飞之势。“飞云”,寓“羽化登仙”之意,这是一座道观楼。从各层情况分析,底层平面较上层方正而阔大,东立面与西立面筑山墙,从南立面(主立面)到北立面前后贯通,二层开始不筑山墙。二、三层面阔、进深各减为三间,四面内外空间通透性强,层间设平座与腰檐,四面多置抱厦、歇山顶,其顶层又置重檐式歇山十字清顶。结构上,为木构形制,三十六柱负载全楼之重量,中央四柱直统上下,是中国楼阁常见的空井式结构。该楼不设台基,而底层两侧山墙形制重实而封闭,是台之遗制及变通做法。综观斯楼,稳重之中具飘逸之趣,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北京正阳门箭楼、故宫角楼、鼓楼、钟楼 北京正阳门箭楼,听其名而观其形,则无疑是军事防御类建筑。正阳门即北京内城南部正门。“正阳”者,《周易》“中正”、“阳健”文化观之表现,其名象征封建王朝威正,崇阳的文化思想。该箭楼建于瓮城南端。有台高筑、方正而厚实,下部之中设顶为拱形门洞。台之上设箭楼,凡四层,上覆歇山屋顶,三、四层之间设腰檐,使立面丰富,节奏感强。整座楼的最大特点,前楼后厦制,后厦筑为三层,重复施以歇山顶,以与整座楼顶形制相一致。全楼四壁立面比较封闭,前、左、右三面有方形箭洞八十二孔,为射箭之设施,如无数“眼睛”,正“严阵以待”。虽为楼,却具堡垒意味,是一座严谨而严肃的建筑,仅屋檐与腰檐之微微起翘,于冷峻之中露出一点温和、可人、愉悦的情调。 故宫角楼,建于紫禁城,共四座。是当年宫城御林军的哨所,似四个以土木构筑的巨型“哨兵”,忠诚地守护着宫城的一大片“宫殿之海”。(图六) 角楼造型颇为特别,平面作“?”字形,立柱色彩是鲜艳的红色,与楼之外侧护城河素淡水色,河畔垂柳成为对比。最令人注目的,是其屋檐,均为歇山式。檐口基本平直,两端稍有起翘,出挑不甚深远,而外檐多重,有层叠之感,曲折多姿,精巧别裁,歇山十字脊顶设于角楼最上部,檐下四侧有突出的山花,丰富了立面造型。宫城角楼坐落在城墙转折处,有坚如磐石之美感,虽具有军事卫御性质,但建于宫城之四角,对宫城又起了烘托、装饰作用。就角楼本身而言,因其建筑的精致和风格的独特,显得非常地整肃、庄重而华贵。 鼓楼与钟楼,为整座北京古城最北端的“收尾”之筑。在建筑文化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颇为完美的“句号”。明清北京故宫自南至北有一条以建筑空间序列所体现的中轴线,其最北端延伸至景山,景山在紫禁城以北,是人工堆成的山,为皇城之后的屏障。在景山顶端正当全城几何中心点处建有万春亭,为全城最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城。意犹未尽,中轴线穿越景山之万春亭继续向北,是一条南北大街,街之北端为皇城北门地安门,穿过地安门继续向北,迎面便是鼓楼,接着又是钟楼,这里是整条北京城中轴线的终点。鼓楼与钟楼均建于明永乐年间。鼓楼外观二层三重檐,底部面阔为七间制,进深作五间,下为砖石无梁殿形制,中设腰檐,上建木构五间重檐歇山顶。底层砖墙敦厚、门制为拱形,二层周围设廊,有平座之筑。(图七)钟楼形制与鼓楼有别,以台为基,为台楼式建筑,楼呈方形平面,歇山顶,重檐。下为城墩形制,设拱形门洞于主立面中央,两旁为尺度较小的拱形之窗,上建楼体,显得高耸而矜持,体型宏伟,成了整座北京古城的“尾声”。 图六 北京故宫角楼 图七 北京鼓楼 北京古城为什么要以鼓楼与钟楼作为帝宅群体空间序列的终结?鼓、钟楼当初建造时,原为报时之需。时,天时也。天时、地理、人和,时为首。中国人十分重视天时因素。《周易》文化观念中就十分重视“时”的因素,称为“卦时”,有时运、时势、时机等意蕴。《周易》讲生机、亦注重生当其时。周易八卦方位是空间思维模式,是时之思想模式。而建筑以象征时机、时运,莫过于建钟、鼓楼,钟、鼓常鸣,时不我待,催人奋进,而祈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也。 清远楼 在河北宣化城中心区十字街口,始建于清代。该楼下筑方形砖墩,墩台横阔为28.24米、纵深为25.85米,接近正方形平面,其高度为7.5米左右、四面墙体坚实厚重,每一立面面对路口,辟十字形券洞,使其底部四面形成通衢门洞,洞门宽4.55米,拱形,拱高约4米,下铺石条为槛。巨形墩台之上筑楼,楼之平面为 “?”字形,东西与南北基本对称。为三层之楼。底层东、南、西三立面设廊,向南之主立面正中位置以抱厦代廊,约占底层面阔三分之一。设平座与腰檐。由于底层的抱厦与围廊空间开敞,使层内外部空间通透效果佳,加强了采光与空气的吐纳。二层亦设廊、厦,并四面构以腰檐。只是由于这里檐柱内收,尺度变得紧凑起来,空间形象相对开敞。三层空间最为封闭,不设廊亦无厦,覆顶为歇山十字脊,有色彩鲜艳的山花高标于顶部。三层南檐下悬一巨匾,曰“声通天籁”;北檐下亦悬一巨匾与其呼应,称“震靖边气”。联系到斯楼取名“清远”,综观其意,有通贯天机、天时,振兴边陲、歌颂皇恩远被的文化主题。同时,清远楼原系钟楼之制,故这里“声通天籁”之“声”,即指钟声。钟声是一个象征性意象,钟声悠扬,上应天籁而下启人寰,所谓“王”之为也。与此相呼应的是,底层门洞双券交叉处以莲华为饰做成的穹顶。莲华者,出污未染之物,故此设计亦在象征 “清远” 之志。 这座建筑物的结构与形象特点,由于老檐柱上下对齐,直达到顶,故结构上显得统一,紧凑。其外部形象之令人最注目处,为檐线平直,檐角微微上翘,出挑比较深远。底层屋檐尤甚,且四周檐角丛翘,檐口较为厚重,所有这一切,使该楼在审美上显得稳重、刚健、有力,有大鹏展翅欲飞之势,具有雄浑的美感。并且此楼建于十字通衢,其形制与环境尤为协调。(图八) 凤凰楼 在沈阳故宫,大约建成于公元十七世纪上半叶,皇太极天聪末年至崇德初年。中华天下宫殿现存者,以明清北京故宫为最,辽宁沈阳亦建有故宫,为世人所少知。该故宫的文化思维模式与北京明清故宫相通,而规模、规格、品位不能与后者相比。但仍然是仅次于后者的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城,建于清初。其中凤凰楼颇为有名。 凤凰楼采用正方形平面,其意在象征“天圆地方”之中的“地方”观念。方正造型给这座宫楼造成了严肃的文化氛围。虽然面阔、进深仅为三间制,这在皇宫楼制中品位不高,但它是当时盛京宫殿中最高的建筑物。有高台基3.9米,上举一座黄色琉璃覆顶的楼体,楼分三层,屋顶是歇山做法,层与层之间设腰檐,有围廊,栏杆,立而上的列柱形象鲜明、暖色调,与楼近处的绿树成谐调,金碧辉煌,为皇家气象。而出檐舒展,于肃严、矜持中给人以亲切之感。凤凰楼歌颂帝王威权的文化主题虽十分显明,但并不显得生硬。楼赐名为“凤凰”,用意亦不言而喻,毕竟是皇宫中路大内之中的宫楼,当具有一定的生活情调。 图八 河北宣化清远楼 烟雨楼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是一座清代帝苑仿江南名胜而建造的著名园林建筑。(图九)相传清帝乾隆雅好山水苑圃,数度游历江南,至浙江嘉兴南湖,为此一烟雨楼的美景所陶醉,遂于公元1781年即乾隆四十六年,令造园家与工匠,在山庄湖区中部如意洲青莲岛仿建烟雨楼。 图九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 该楼选址既在岛上,为临水而建,其平面呈长方形,二层形制,歇山覆顶,山花标举于上,面阔为五间制,而进深为四间。在做法两层有差别,底层南北立面设廊,东西无廊而设窗扇; 二层作周围廊,总体上空间比底层开敞。从所处环境看,该楼主立面朝南,面向庭院,这里花木扶疏,氛围活泼而雅致。东、西两边设青阳书屋、对山斋等为对景,楼址西、北筑小月台,临水,亲水倾向十分招人。每逢烟雨迷?,楼因水而尤具清丽之姿,水因楼而特有为楼景所涵摄的意蕴。 烟雨楼虽为仿制,但在尺度、选址、形制,色彩等方面并非绝对因袭嘉兴之楼筑,贯彻的是“取其意,求神而不求形”的建筑创作美学原则。朴素、简洁、不事雕饰为南地民间情调,形象轻灵具有园林建筑的特色,而它毕竟是帝苑之中的楼阁形象,人们仍可以从此楼的环境布局、某些细部“读”到属于帝苑文化的符号信息,见出属于河北承德当地的地域文化 “语汇”。 岳阳楼 湖南洞庭岳阳楼,为天下名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原为岳阳县西门城楼。高为三层,下瞰洞庭湖。湖区万顷碧波,构成楼之胜景巨大的自然背景,且其遥对君山,壮阔而雄浑。始建于唐代,历有兴废,1949年后又整修一新,并辖入四近景观,辟为游览胜地。(图十) 岳阳楼本身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自然高超,但其之所以如此著名,主要由于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丰富之故。楼址选在洞庭湖畔,这里山川形胜,尤其烟波浩淼,使楼愈增壮丽之美。而楼居湖畔,亦为人们观赏湖景,发千古之浩叹提供了一个驻足之处。岳阳楼在唐代已有名气。处于盛唐与中唐交替期的大诗人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真正写出了湖、楼形象交融的宏伟气魄,抒写了一种典型的关于岳阳楼的壮阔胸襟。杜甫、李白、韩愈、白居易等唐代一流诗文大家均有咏楼诗作。宋代庆历五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所撰《岳阳楼记》,千古传颂。其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因文化内涵之丰富深刻,人格意蕴之伟大而令后人读之回肠荡气。 观音阁 在河北蓟县独乐寺,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楼阁。整座独乐寺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现存观音阁及寺之山门为辽代原物。此阁三层,由于中间为暗层,外观仅为二层,总高22.5米。阁内安置一躯辽塑十一面观音像,造型之精美冠绝当时,也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佛教塑像之一,达16米之高,它从底层直通三层,阁内开有空井以容像体。观音阁的木结构特点,是使用内外槽制和明?、草?两套屋架,并使两者紧密相联。关键是暗层,它是乎座结构与下层屋檐所占的空间。立柱并非直接贯通于上下三层,而是将上层立柱插在下层柱头的斗拱之上,是所谓“叉柱造”做法。为了避免日久结构变形,阁之内部第三层明间前后内槽柱和次间中间柱以内额作联系,构成了一个空井,井平面呈六角形。同时,在第三层外围壁体和暗层内施用斜撑以求坚固。空井的构成,是结构上的需要,它下层为方形。上层则改变平面形制,这无疑提高了整座观音阁结构的刚度。又给巨躯之观音像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空间。由于这空井空间尺度较小,观音像躯容纳其中,上下三层贯通,愈显得像躯之巨大,崇高与神圣,很好地体现了佛教文化主题。(图十一)此阁在施斗?、抄昂等建筑构件方面也有特色。主要是阁之下檐施以四跳华?,呈挑出之势,上檐改施双抄双下昂。“这是因为昂的出跳虽然和华?出跳的水平长度相同,但高度稍低,可以节省屋顶内的空间和屋架用料; 同时下昂后尾压于屋架下加强了外檐斗?与屋顶构架的整体性; 而下垂的双昂在造型上也成为外观雄壮有力的因素之一。这种利用下昂和华?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以调整屋顶坡度的方法,是唐以来单层与多层建筑常用的方法。”(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94页)也是楼阁建筑所采用的结构之法。 从观音阁外部造型看,因台基比较低矮,使整座楼阁具有牢牢坐实于大地的稳重之感,由于歇山式的坡屋顶坡度平缓,屋檐出挑比较深远,有唐代建筑稳雄、大方的遗风,除了中柱,多层立柱,尤其外围柱子微微内侧,与上层坡顶相呼应的是下檐(腰檐)上面四周施建平坐,由于檐口不甚厚重,在沉稳、雄健中又显得颇为柔和、轻丽,这是辽代建筑的典型特色。 图十 湖南洞庭岳阳楼 大乘阁 在河北承德普宁寺,为现存楼阁中形体比较高大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寺观类楼阁。(图十二) 大乘阁方形平面,筑于高台之上,主立面朝南,外观为五层六重檐,内部仅为三层,底层后檐设暗层,中部有贯通于三层的空井,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一样,空井中亦置放巨躯观音造像,像以榆木为材,高约22.3米。大乘阁朝北的次立面外观四层,这是因受地形限制而设计的,朝南主立面底层有东西向抱厦之制,筑为五间制三门洞,正与主立面五间制相一致。抱厦之上设腰檐,二层主立面为重檐,二层的东、西两山和北部均为实墙,有小窗,取为藏式。外观三层开始立面内收。层层递减,屋檐四周围环,四层每周覆以小方攒尖顶,中间三层收进半间。再递升一层,作大方攒尖顶,为颇为少见的五顶制。(参见屈浩然《中国古代高建筑》,第54页)大乘阁的外部造型比较严峻,由于檐角有所起翘而稍显活泼之态。由于三层开始内缩,呈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而显得更为稳重,不过因内缩过大,略有上轻下重之感。 图十一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景 图十二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佛香阁 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处全园之制高点。阁高41米(一说38米),下筑台基,台基43米,尤显高大,佛香阁建于台基之上,总高84米,大有耸入云端的凌空之势。这是一座平面呈正八边形的建筑。“八”象征佛教教义的“八正道”,可见其佛教文化意蕴之浓重。其外观为四层四重檐,每层有腰檐平坐,以廊护围,阁顶为八角攒尖式。檐口做得较为轻薄,且檐角略有起翘,所以虽为庞然大物,亦显得线条柔和、造型轻盈,然瓦饰丰富,色彩辉煌,仍不失皇家楼阁的富贵之气。(图十三)佛香阁亦是现存较大的中国楼阁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于一百年之后 (1860),毁于英法联军的侵略战火。公元1891年即光绪十七年得以重建,保持原作形制,非常精彩。 大悲阁 在河北正定隆兴寺,以“大慈大悲”的“大悲”命名,足见这座楼阁的佛性意味,为隆兴寺的主题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是一座历史颇为悠久的楼阁建筑,可惜坍损于民国初年,重建于1944年。目前所存,面阔为七间制,进深为六间制,主立面朝南,底部中间设抱厦,抱厦筑为卷棚歇山顶,阁中又有一空井,安置一躯巨型观音像,高约22米,故阁取“大悲”为名不为无因,崇祀所谓“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此阁造型壮观,气势不凡。也是逐层向上内收的做法。底层以上置腰檐平座,二层之上又增一腰檐,三层作重檐歇山顶,这丰富了立面层次与立面节奏。每逢夏秋之际,整座大悲阁掩映于绿树之中,绿荫呈簇拥之势而使楼阁倍添生气;每逢冬日季节,又露出凛然与亲和之态,依然不减其美。 图十三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晴川阁 湖北武汉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汉阳龟山禹功矶上,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楼阁互“答”,尤具诗意。其创建之文化动机,应起于唐崔颢 《登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每逢阳光普照,一江辉煌,和风拂煦,武汉三镇灿烂,晴川阁雄视江汉大地,与黄鹤楼南北遥对,磅礴而雄奇,轻盈而舒展。(图十四) 图十四 湖北武汉晴川阁 明代之后,此楼屡遭倾毁,数度重修与增建。1934年又毁于风灾,现之晴川阁是不久前重建的。按清式晴川阁图样设计施工。其筑于高台之上,为台阁合建形制。长方形平面,面阔为五间制,明间最阔。三檐,层与层之间设腰檐,歇山式屋顶,主立面中间之明间又筑歇山顶,因面阔只有一间,冠于阁顶,有轻巧、玲珑之态。屋檐出桃、檐角反翘,檐口轻而薄,红柱、绿瓦。整个造型,台基高筑,坚如磐石,阁体疏放而轻灵,雄伟之中不失秀逸之气。 天一阁 在浙江宁波市月湖之西,这里古属鄞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阁主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极喜藏书。阁建成时原有藏书七万余卷,清代乾隆以后,屡遇战乱与被盗而多散失,至1949年仅存一万三千多卷。有孤本、善本,包括明代地方志与登科录等。清嘉庆间,阮元任浙江巡抚,命钦之后裔懋柱编天一阁书目十卷。清光绪时,钱恂重编书目,已不及原藏书量之十分之一。 从建筑文化角度分析,天一阁为二层楼阁,四周围墙,砖砌。入门为照壁,壁雕精细。右侧一门入院,见庭院式布局,北为天一阁,南为庭院。院前有池,四周花木葱郁,盆景罗列。整座天一阁由几个大小不等之院落构成,院内壁雕,碑刻甚富。屋舍尺度不大,色调自然,朴素,风格清雅,环境幽静,内涵深邃,极富韵味,具有浓重的读书气氛。(图十五) 天一阁之阁名,《辞源》称“因得元揭?斯所书吴道士龙虎山天一地石刻而取名”。其实“天一”之称,源于《周易》。易经系辞篇有“天一地二”之说,又河图有所谓“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之方位,此指河图所标示的北方,北方在八卦方位中为冬,为水。故“天一”者,寓水之意。水为扑火,灭火之物,藏书最惧火,故此阁以“天一”命名,意在拒火于千里之外也,对阁主,是为求吉利。 图十五 浙江宁波天一阁 真武阁 在广西容县,位于县城东门外古经略台,正当绣江之畔,高踞于江水10余米处。这里常年葱绿,地域开阔,阁踞于此,有英姿临风之态。 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数度修建。阁为方形平面,高13.2米,面阔13.8米,进深11.2米。其中面阔大于高度,加上檐部低垂、出挑深远,造成阁内较重的阴影,使整座阁的形象,有沉雄之感。但屋檐不显厚重,尤其底层向四处开放,屋脊与 脊之鸱尾上翘,绿色瓦饰具清鲜之感,给这座建筑带来了沉雄之中显得雄放的生命的意蕴,有祖国西南边隅竹楼似的美感。(图十六)阁之外观为二层,内部结构实作三层,取独特的“杠杆结构”,“即利用内外檐结构自重的平衡而使楼层的四根内柱悬离楼面,从而清除了对楼面的集中荷载”(屈浩然《中国古代高建筑》,第52页)。 图十六 广西容县真武阁 石宝寨阁楼 这是一座罕见的楼阁建筑,位于四川忠县。据《中国古代高建筑》一书称,石宝寨阁楼建于一块80余米高的巨石之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此后数度修葺,原筑为九层,1956年增建为十二层。 这座建筑具有如下特点:(1)其地非平地,而是斜坡,为山石之基;(2)由于基地之特殊,建筑序列循山坡攀缘而上,造成台阶式建筑空间形象;(3)面阔以下部第一层为最,向上逐层内收,造成近大远小、低大高小的造型,其进深亦循山坡逐层后退,故每层之空间尺度逐渐减缩,至第十二层,已不足2平方米;(4)下部第一层前设门洞,门楼高标,门墙具民居风味,此后每层作圆洞。自第一至第五层,为三洞,第六层为二洞。第七层至第十二层为一洞; (5)屋檐檐口很薄,且檐角起翘,有俏丽的美感;(6)全部十二层施以火红色,远望似火焰燃于山石草树之际,十分触目。惟下部第一层前门墙作白色处理,与全部十二层的色调并不统一;(7)该建筑为木结构,倚山而建,木石相构,高度达到35米,每层之间以木梯攀崖而上。 这种奇峻的建筑形制,具有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檐、山西浑源悬空寺以及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相通的构思因素。 堪称范例的中国古代楼阁建筑还有很多,例如长城要塞山海关、嘉峪关就是突出的例子。由于在“明长城遗址探胜”一节已有所论述,这里就从略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