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民居文化的历史轨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民居文化的历史轨迹

分类:【传统文化】

作为居住类建筑,在所有繁丽的建筑类型中,民居是最古老的建筑样式。中国后代一切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如生产类建筑、宗教类建筑、政治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等,都是从最古老的居住类建筑发展而来的。并且,种种不同的建筑,都包含着一定的居住文化因素。

古人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易?系辞下》)居住是建筑文化的基本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起源于中华初民对居住的需要。中国最早的“居处”是“居穴”与 “居巢”这两大基本型类。据考古发现,所谓“居穴”,是起始于自然山洞的一种最原始的居住样式。中华初民原先是以自然山洞为栖身之所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居住在自然山洞中。经过漫长历史的陶冶,中华初民从自然山洞的庇护性功能受到启发,逐步学会用最粗糙、简陋的工具在山坡、台地上挖掘人工洞穴,并渐渐由全穴居走向半穴居,最后完成了发明地面房屋的巨大工程;或者在多树、水网潮湿地区,将茂密的树冠进行人工修缮,以作遮风蔽雨之用,进而从这种人工之“巢”进化为干阑式建筑。

所有这穴居与巢居的文化方式的进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古人已进入了初步的农耕文化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定居,是这一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属于仰韶文化期(约6000年前) 的建筑遗迹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在关中、晋南和豫西等地区的近水台地上,已经发现的民居遗址已达一千多处。这些出土的建筑遗存,证实了中国原始民居文化的基本模式。据考古报告云:“在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条件下,仰韶文化的居民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当时最流行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建筑,平面呈圆角方形或长方形。门道是延伸于屋外的一条窄长狭道,作台阶或斜坡状。屋内中间有一个圆形或瓢形的火圹。墙壁和居住面均用草泥土涂敷。四壁各有壁柱,居住面的中间有四根主柱支撑着屋顶。屋顶用木椽架起,上面铺草或涂泥土。复原起来大致是四角锥式屋顶的房子。储存东西的窖穴,常挖在房子附近,有圆袋形、圆角长方形和口大底小的锅底形等几种类型。”(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7至8页)这说明,仰韶文化期的半地穴式民居,已基本具备了后来中国建筑之屋顶、墙体与立柱以及台阶这三大要素,只是走在从穴居向地面民居建筑缓慢进化的历程中。从平面看,在“方”与“圆”之间作历史抉择。仰韶文化期的半地穴式民居的平面布置,常为方中带圆,比“仰韶”晚近一些的龙山文化期的民居平面,则以圆者为多见。在客省庄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双室制的半地穴式民居,其平面,或两室皆方、或内室为圆、外室为方。在此后的屈家岭建筑遗址中,已发现了地面建筑的遗存。而半地穴式居住类建筑,直至商代早期仍在沿用。今天,还有陕北窑洞留存于世。

先秦时期的民居的地面建筑部分,至今已难寻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周代民居由于等级文化观念的渗入而出现不同的形制,李允闫《华夏意匠》一书指出,当时等级最高的民居称为 “寝”; 帝王之居称 “燕寝”; 诸侯者为“路寝”; 而士大夫以下的官宦之“家”又称“庙”。一般庶人、百姓的居室就叫“正寝”。作为“寝”的住宅平面前后分隔为两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两侧建东堂、西堂、东西堂后为“夹”,夹后建房,东房北向 (外墙部分)无墙,谓之北堂,其实是一道后门。称作“庙”的民居平面为“前堂夹室”制,前为客厅,后作卧室,卧室称“寝”,客厅就称“庙”,其两侧附建东西厢,或说为“序”。至于一般 “正寝”,仅 “东房西室” 而已。现今“庙”指宗教类建筑,已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是“客厅”之意。此言甚善,“庙”,亦指居室的前堂。

春秋时期的士大夫住宅,面阔时作三间制,中间为明间,辟门,左右作次间,为塾,门北为中庭,庭北为堂,即正房。堂之左右为厢,堂后又有寝,这种规制,直至汉代无大改变。

图一 陕西绥德画像石所表现的住宅

汉代地面建筑自已荡然无存,我们可以从各种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石 (图一)、画像砖、明器陶屋 (图二)等文物上一睹其丰姿。总而言之,汉代民居形制丰富多彩,但其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圆形或其它什么形的平面十分少见。一般民居正门设于主立面之中或偏于一隅,木构架、夯土筑墙、坡顶、多采用悬山顶或囤顶,无论日字形、曲尺形、三合式或干阑式民居,在立面上一般都有一个视觉控制中心。给人以屋顶高低错落之感,并一般设有庭院,从四川成都画像砖上的民居遗制看,该民居规模较大。其平面呈方形,南向。右侧部分设主要建筑,为门与堂;左侧为附属建筑。两部分之间以并非全封闭的围墙、栅栏之类相隔,并辟门使两部分空间相沟通,有续断之效。右侧部分设两个庭院,绕以木构回廊。后院即正房之所在,面阔为三间制,屋顶作单檐悬山式,梁架结构为抬梁式,以斗?承重,有台阶踏步通入庭院。堂内二人席地对坐作叙谈状。庭院似以凤的形象为铺地。左侧亦有前后两个庭院,亦建回廊。后院平面较大,在东南角上建有一座平面方形的高楼,屋顶取为四注式。有一人在洒扫庭院,旁伴一狗,生活情调颇为浓郁。前院面积较小,有水井、炊房等设施。整个民居四周有围墙,其大门设于西南隅,这种形制颇为罕见,与一般中国古代民居的门制不合,可能反映了四川成都一带的古代居住文化的民风。

三合式住宅

日字形平面住宅

曲尺形住宅

干栏式住宅

图二 广州汉墓明器所表现的住宅型式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大为觉醒,虽然早在汉代,庭院文化中的自然美因素已经加重,比如据文献,西汉茂陵富户袁广汉在茂陵北山建造大型民居,居住区内除重阁回廊,厅堂相属,已是构石为山,引水为池,广植草树,但是,这种居住文化要到魏晋南北朝才始成熟。据《太平御览》记载,北朝之魏代末期,贵族住宅后部常常建有园林,叠山理水、种花植树,一时竟为风尚。这时期是大众啼饥号寒、兵荒马乱的时期,而贵族们则沉迷于山水之间,其住宅趋于大型化,常设庑殿式屋顶,取鸱尾。居住环境中重阁、飞檐、池沼、钓台、山石花树竞相比美。另一方面是佛教大盛、故舍宅为寺之风四起,使得中国佛寺文化大受中国民居文化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这一点也影响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室内家具陈设有了发展。虽然至此中国人席地而坐的文化传统未改,而置于室内的床、凳、台等家具的高度增加了,使中国人的腰渐渐直起。

隋唐时代,中国民居的形制更为丰富,各地域、各民族的民居样式自是千姿百态,但是其基本模式仍是四合院式及其变异。从敦煌壁画及其它绘画中的建筑形象看,贵族住宅时作四合院式,这种住宅形制一方面出于求安全之需要,另一方面又契合中国人的内向性格。由于从魏晋沿习而来的对自然美的雅好之情趣依然未减,唐代民居尤其是大型富丽的贵族宅第的庭院文化十分发达,人们生活于自然美的簇拥之环境中,是颇符生理健康与心理审美之需求的。贵族住宅颇重视大门的设计与建造,时作鸟头门形式,这关系到贵族宅第的“脸面”,自然是重视的。从展子虔所绘《游春图》看,一般乡村民居也是四合院制,四周以房屋之外墙围绕而不使用回廊,这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建造之法。当然,更经济、实用的民居自然谈不上用过多的花花草草来点缀,往往是简朴的三四院制,木篱茅舍,也别具风味。这一时期的民居内部秩序,是家具尺度的进一步增高,终于使中国人从传统的席地而坐,渐渐垂足而坐,这 一居住方式慢慢扩展至全国城乡。我们今天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可以见到画中有尺度较高的桌、凳、椅及床之类。这种起居方式的改变之原因,首先是因为它更符合人的生理特点、更舒适,同时在美学上,也说明了中国民居内部居住文化的成熟。

在宋元,随着整个建筑文化的细腻化与软糯化,民居尤其是宋代居住类建筑,也有趋于小型、雅致化的特点。从贵族宅第看,其规模未必大于唐代者,而木作细糯、斗?尺度减缩是一个特有的现象。园林山水渗入民居环境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民居风尚。而偏于精致的木作、砖艺与草树、山水的着意点缀,尤其南国垂柳、湖石之类的“装饰”,使民居显出更为秀丽的风韵。中轴线在住宅平面中是必须强调与暗示的,却由于自然美的烘托而不使民居建筑显得过于生硬与冷淡。贵族住宅继续注重其豪华的“门面”,时筑门屋或鸟头门。院落周围多以廊屋代替回廊,这是贵族住宅的一个新变化。还是四合院、前堂后寝的基本模式,不过,为加强前堂与后寝之联系,在两者之间设以穿廊,使得整座民居平面,呈为 “丁” 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在宋代,营造法式已经成熟,大多民居的形制比较严谨,僭礼者,不为也。但也有例外,说明书面上的规定,与实际建造之间有时会有一定距离。和大户豪宅不同,一般平民的民居自然比较简朴,这从宋代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情景中可以见出。(图三)坡顶、小青瓦,布局比较密集,高度不大。农村民居有的为茅屋顶,有的屋顶以茅、瓦相结合。城区小型住宅平面时作长方形,梁架、栏杆、棂格、悬鱼、惹草等具有简朴、灵巧的特点,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顶,其中渗透着礼制文化观念

图三 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上之民居

明清时代,中国民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显得更丰富。从数量上看,民居的数量自然与人口的增减相关。据《华夏意匠》一书所述,中国历代人口的增减趋势如下(不包括汉代之前及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

西汉

公元2年

5959万;

东汉

公元57年

2100万;

公元157年

5649万

公元280年

1616万;

公元580年

900万;

公元732年

4543万;

公元755年

5262万;

公元1021年

1993万;

公元1102年

4382万;

公元1264年

1302万;

公元1290年

5883万;

公元1381年

5987万;

公元1578年

6070万;

公元1644年

1063万;

公元1730年

2548万;

公元1741年

14341万;

公元1851年

43216万;

公元1910年

34200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