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雕塑艺术与旅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雕塑艺术与旅游

分类:【传统文化】

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一个城市或旅游点常常能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雕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若干年后,闭目回想过去曾到过的地方,首先忆起的往往是某些有特色的建筑和记忆犹新的雕塑。可见雕塑之于旅游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古代的雕塑主要内容为陵墓雕塑――包括地表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等,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它内容的雕塑。20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些西方雕塑式样的纪念碑雕塑和大量的架上雕塑。8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雕塑逐渐兴起,又有了蓬勃的发展。中国雕塑在题材内容和技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融汇了很多外来艺术的成分。其发展高峰是在秦汉、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以后,大规模的雕造活动日益减少,中小型雕塑却有新的发展。大型陵墓石刻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存世的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是南朝宋、齐、梁、陈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勋臣贵戚墓的作品。其中南朝和唐代的陵墓雕刻作品代表了中国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北朝、辽、金、西夏等朝代的陵墓石刻遭后世严重破坏,只有少量的残迹保存下来。宗教雕塑主要保存于寺庙和石窟寺中,以佛教为主,也有少量道教和其它宗教的内容。由于寺庙毁坏比较严重,现存比较重要的寺庙造像主要是宋代以后的作品,清代主要是小型的喇嘛教金铜佛像。石窟寺造像是宗教雕塑的主要代表,其形制源于印度,约在3世纪传至中国,造窟风气最盛的时期是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石窟寺分布的区域很广,由于造像和壁画、浮雕内容、式样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春秋以后以俑随葬的风气盛行,至宋代随着墓葬风气的改变,逐渐被纸扎人马所取代,到明、清时已不多见。宋代以后,虽然随葬俑逐渐减少,但更加直接的模拟生活现实,以至模拟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的雕刻作品则有增加,并出现了表现杂剧演出活动的雕砖。元代以后,宫廷、皇家园林的建筑环境雕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的建筑雕刻精华荟萃于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园林之中,对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发挥了重要的烘托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批留学欧、美、日的学生学习了西洋雕塑技法,在国内美术院校开设雕塑科、系,培养了一批雕塑人才,并兴建了孙中山纪念像和民主革命家纪念像等一批纪念性的雕塑,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雕塑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并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从此中国雕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类纪念碑、园林环境雕塑和名人纪念像的创作层出不穷,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大繁荣时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