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义学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一种免费教育的机构,亦称义塾。一般由地方或宗族以祠堂、庙宇的地租、官款、私人捐款或集资作为办学经费。学生多系贫寒子弟,可免费入学,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与私塾同。汉代四川什邡县令杨仁劝其属下子弟就学,首创义学。此后凡以宗族公款或募集经费免费招收学生入学均称义学。宋代已有宗族系统所办教授本族子弟的义学。元、明两代皆设有此类学校,如乡校、小学、冬学、村塾等。清代,义学得到政府提倡,开始广为设置。清代义学分为官办和私立两类。官办教师俸银从国库开支,私立教师收入由捐资维持。清代设义学最早记录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礼部议准在京师崇文门外设义学,并颁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其后在全国各省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兴建义学。官方兴办义学,教育对象主要是旗人子弟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子弟;民间义学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寒子弟。清末武训靠行乞集资办义学,曾受到朝廷的褒奖,被封为“义学正”。 清代锡伯族教育形式之一。光绪八年(1883年),伊犁将军收复伊犁,补放官兵饷银。锡伯营总管色布希贤利用这笔银两在每个牛录设立一所义学,招收锡伯族儿童学习,从此开始了锡伯族的学校教育。在学习满语文的同时,又从八个牛录的义学中挑选俊秀30余人,送至惠远城专学汉语文。从此,锡伯族学生除学习满语文外,学习汉语文的教育活动也普遍展开。 土家族旧时的义务教育。清代在土家族地区设学成体系,在设立书院同时,设立府学、县学、建立学宫,广布义学,“以训蒙童”。鹤峰州州牧毛峻德颁布《义馆示》规定, “容美僻处楚荒,……捐俸建立义馆,如有子弟年七岁以上,情愿入馆攻读者,父兄不得迟疑,即送入馆”;“令馆师日则教子弟在馆熟读,夜则令子弟在家温习。”还规定,“各地子弟馆师之修俸”,除“本州独立捐送外”, “听子弟之父兄量力出资,倘果力不能出,岁底本州仍即一并捐给”。据湘西土家族地区永顺府所辖五县统计,仅在雍正年间由官府设立土义学18所,每所每年由藩库化馆师银16两。乾隆二十六年(1761)永顺知府张天如,对义学进行整顿,禁止就地招聘馆师, “以乡人训乡人”,而安于“陋习”的弊病,规定必须从长沙、衡州、岳州、宝庆、常德等府引进“名师”,提高义学教学质量,以“教诲子弟,勉务实学,奋志功名”。 清代,新学未开办前,一定规模范围的聚落,都开设有家塾。家塾一般由宗族中大宗主办,有的是由本族中文化高与品行好的人充任,有的则是从外姓聘请塾师,开设于宗祠之内,主要由本宗族的少年子弟入学。外姓来塾就读者,一般要有特殊的原因。张闻天少年时曾在张氏家塾念过几年书,新学兴起后,才转读公立小学堂。黄炎培少年时,曾在其外祖父开设在宅第的家塾中就读。“毁家兴学”的杨斯盛在新建成的杨氏宗祠内开设义塾,凡杨姓子弟及聚落内的外姓子弟均可就读。绿雯庵义学,位于今浦东新区唐镇,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绅士张介封捐田创建,是今浦东新区境内建立最早的义学。此外,也有的由秀才之类的儒生在家宅中开设私塾,授徒谋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