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纱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纱帽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官帽名。其为圆形,前低后高,两边各插一翅,翅有方、圆、尖三种,称为方纱、圆纱、尖纱,多为黑色。此帽始于东晋。《晋书?舆服志》:“成帝咸和九年,……二宫直官著乌纱帽。”隋唐时成为官服。《新唐书?车服志》载:“白纱帽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后逐渐流行于民间,贵贱皆用。后官服用折上巾,乌纱帽渐废。明代以后,常以“乌纱”作为官的代称。 帽名。起于东晋,时称乌纱(qià恰),宫官值勤服之(《晋书?舆服志》)。南朝宋明帝初始流行。《宋书?五行》一:司徒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 乌纱帽帽裾、民间谓之司徒状,京师翕然相尚。”隋文帝杨坚开皇(581―600)初“常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隋书?礼仪》一)唐时乌纱帽定为官服。《新唐书?车服志》皇太子之服:“乌纱帽者,视事及燕见宾客之服也。”又群臣之服:“书算律学生、州县学生朝参,则服乌纱帽,白裾、襦,青领。”其后逐渐行于民间,贵贱皆服。自折上巾行后,乌纱帽渐废。传统戏中,乌纱帽为官员常服,俗以鸟纱帽为官职代称。 又称“乌纱冠”。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传说南朝刘宋时,建安王休仁首创乌纱帽,用乌纱抽扎帽边,民间称为“司徒状”。隋文帝开皇初,曾戴过乌纱帽,于是从朝廷贵臣至普通官吏争相追仿,而且用于朝会之间,民间也广为流传。隋炀帝大业以后,由于幞头流行,乌纱帽渐渐废弃。从唐代开始,官员上朝审案宴见宾客时,多戴乌纱帽,成为官帽。一般儒生方士,也喜欢戴乌纱帽。白居易就有 “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 的诗句。这时的乌纱帽,式样尚未固定,随各人的喜好,变化多端,以新奇取胜。明代则以乌纱帽作为官员上朝处理政事的官服,状元进士也多戴此帽。此时的乌纱帽是黑色的纱或绉纱制成,形制也已经固定。内用漆藤丝或麻编织成帽胎,外罩黑纱,帽后各插一展角,宽约一寸余,长五寸,另有二飘带,前低后高,通体浑圆。质地坚硬,份量很轻。帽内另用网巾束发。由于乌纱帽成为正式的官帽,因此明政府严禁平民百姓戴用。乌纱帽也就成了官职的代称,后代常用“丢了乌纱帽”来形容官员被罢免官职。 明乌纱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