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乐记

分类:【传统文化】

《礼记》篇名。据《史记正义》说为孔丘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但乐记并非全为公孙尼子所作。其中很多部分是汉儒的纂辑。阐述了公孙尼子的思想并总结了战国以后儒家关于乐教的理论。《乐记》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花也”。揭示音乐是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音乐是不能作假的,是人的真情的流露。《乐记》又言:“人生而静”,旨在说明人性本来是静的,没有感情的激荡。人的“喜、怒、哀、乐、敬与爱”都是受了外界的感召力而产生的。为了节制人的感情,要用礼、乐、刑、政等方面对引起人情感的事物加以控制。《乐记》把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也是对教育学的重要贡献。

书名。西汉人采《公孙尼子》等书抄纂成书,西汉刘向校定。《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3篇,当为刘向校定篇数。戴圣选其11篇编入《小戴记》,即今本《礼记》中的《乐记》篇。11篇篇目为: 《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赛牟贾》、《师乙》、《魏文侯》。另外12篇已佚,12篇篇目为:《乐奏》、《乐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道》、《乐义》、《昭本》、《招颂》、《窦公》。清马国翰有《乐记》辑本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乐记》的内容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形成的,是先秦至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总汇,由于儒家重视礼乐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儒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乐记》提出“礼、乐、刑、政,其极一”的命题,认为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一样有重要社会功能。还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涉及音乐的起源和本质等学术理论问题。此外,《乐记》中还保存了一些古代音乐知识和人物事迹。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乐记论辩》一书,汇集了当代研究《乐记》的主要论文,可供参考。

音乐论著。现存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司马迁所撰《史记?乐书》缺佚后,有人以之补作《乐书》、(文字小有不同)。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在《乐书》中所注,全文由《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十一篇构成。内容涉及音乐的许多方面,对音乐的形成,主“物”动“心”感,即认为音乐是主观受到客观影响的结果,并说“唯乐不可以为伪”,即音乐是真情的流露,对音乐的作用,认为是社会教育的工具,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认为不同对象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还说听了音乐,“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它最早概括出“乐与政通”理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七国之乐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因此它竭力提倡“雅颂之声”(雅乐),竭力反对“郑卫之音”(俗乐)。十分强调礼和乐的配合作用,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所反映的音乐思想,是和我国封建社会的日臻成熟相适应的。关于《乐记》的作者,古有二说: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是汉武帝(刘彻)时的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当是汉武帝时的刘德等人;据唐代长孙无忌《隋书?音乐志》中沈约对梁武帝的奏答,说是“《乐记》取公孙尼子”,则是

*

公孙尼子(战国中期人,孔子再传弟子)。

我国古代关于音乐教育的专著。据传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作品。除编入《礼记》以外,还部分散见于《荀子?乐论》、《吕氏春秋?侈乐》、《史记?乐书》。《乐记》指出,音乐起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的感情受了外界的刺激而感动,用声音把它形象化出来:“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些论述反映《乐记》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即音乐来源于人的心理活动。《乐记》中还讲了音乐的教育作用。(1)具有特殊的感化人的作用:“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2)可以移风易俗:“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记》中还讲了音乐与政治的重要关系:“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重视音乐教育为政治服务,乐教配合礼治,礼乐并重。“礼以道(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记》把乐与礼、政、刑并列,把乐教与礼治、刑治、政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不仅重视刑法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同时也重视音乐对于陶冶人,感化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乐记》一书是我国目前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