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品中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九品中正分类:【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制度。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提出“唯才是举”方针。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准吏部尚书陈群之奏,各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中央选拔有声望的朝廷重臣回原籍兼任。大、小中正将辖区士人据德行、才能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九品),按品级举荐朝廷。每十万人举一人,由吏部按等选用。通常官位尊卑与品第高低相等,升官同时升品,降品等于免官。中正每月召集一次专门会议,评定或升降士人品第。此所谓九品官人法。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权,中正由世族豪门把持,评量人物以门第出身为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遂成士族地主垄断选举、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此制为科举制所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的政策。220年,曹操死,子曹丕袭位为魏王、汉丞相,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确定选拔官吏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其制:由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按照他们各自的籍贯,兼任本州本郡的“中正”,负责查访本地的士人,以其品(家世)、状(才德)把他们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品),然后由吏部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能保持曹操依据才能选人的原则,后来“中正”多为世家豪族所把持,评定人物以“家世”为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世族特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