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同文行同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书同文行同伦分类:【传统文化】 秦代推行共同文字、规范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习惯的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造成民风习俗不同,文字语音有别。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消除“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丞相李斯根据先前流行的“大篆”和“古文”两种字体加以改造,化繁为简,创造了“小篆”,又称“秦篆”,并与中东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分别以“小篆”字体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作为蒙学教材和习字范本。现存《泰山刻石》、《琅?刻石》为小篆,字体匀圆齐整。之后,相传狱吏程逊又依据“小篆”再行简化,创“隶书”新体,成为以后通行的方体字楷书的雏型,到汉代演变成汉隶。其实,秦代文字并未真正实现统一。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籀书,八曰隶书”。与此同时,秦也致力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统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先后五次出巡四方,刻石垂教,以做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秦始皇二十八年第二次巡行,登琅?作琅?刻石,文中说:“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尊卑贵贱,不埘次行。淫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这一大段歌功颂德的文字,实质上是要求民众不论贵贱长幼,均要守本分,务忠良,不容奸邪淫佚之行存在。秦始皇三十七年第五次出巡,在会稽山(今绍兴东南)祭大禹,刻石颂秦德。其中许多文字都是化民成俗统一思想的。如“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藉成”。“有子而嫁,倍死不贞”。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文化的传播、教育的推广;改化黔首、匡饬异俗,进一步融汇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促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引文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