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争斗服输白旗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争斗服输白旗舞分类:【风俗文化】 在许多描写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两军对垒,经过一番激烈的斗智、斗力,最后决出胜败,败的一方若愿意放下武器、彻底投降,则要举出白旗,无力地摇动,以求对方的宽恕。 在浙闽赣交界的山区,某些村落、宗族,因与别村、别族发生山林、水利及其它纠纷,旧俗辩理争吵之余,往往会引发械斗。双方若力量相差悬殊,弱的一方为保全村落宗族的生命财产计,有时会甘受屈辱,暂时服输。这时,服输的一方要在队中打起白旗,在宗祠前悬起白幌,以示其诚。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相交恋爱,互通信函。这时,若某方觉得已无深入交谈的必要而想中止这种恋爱关系,就往往会给对方寄一笺白纸,上面不着一字,表示已无话可说,并以此来宣告双方间恋爱的失败。 如此等等。在我国的社交礼仪中,白色总是与失败、痛苦和屈辱、悲哀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在社会上被普遍公认、积久而成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我国是自古就有的,其发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的夏朝。 据《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就是说在夏朝时,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人们都是崇尚黑色的。他们祭祀的太庙是黑色的,叫做“玄堂”; 祭祀时的各种器具也都要“黑染其外”; 祭拜时,地上要铺起茶黑色的柏枝,一切都是黑色。在这种以黑为贵、以黑为荣的文化背景中,人们若要以颜色为中介来表达某种悲哀、痛苦的情感时,只有远离黑色,而选择与之相对立的白色了。所以,人死了,要穿白色的丧服;战败了,要打白色的旌旗,白色便成了屈辱、臣服的标志。自此以后,这便成了一种习俗而得以代代相传。到了秦汉之际,以白色为屈辱、臣服的标志这一礼仪形成,便正式出现在一些重大的社交场合中。《史记?高祖本纪》载曰: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将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即是说,刘邦率兵入秦,秦王子婴穿着白色的衣服,骑一匹白马,领子上挂着一条白带子,表示投降。秦朝也是崇尚黑色的,他们以黑色作为国家昌盛的标志。秦兵所打的旌旗都是黑色,如今战败了,只能用与黑相反的白颜色作为投降的标志。以此来表示屈辱和哀痛,其习俗是与夏朝一脉相传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