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行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人对客观事物多样性之一种概括。古人称水、火、木、金、土为构成各种物质之五种元素。《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郑语》:“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上万物之起源,于是便有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宫商角徵羽),五味(酸苦咸辛甘),五谷(黍稷稻麦菽),五畜(马牛羊犬豕),五官(耳目口鼻身),五脏(心肝肺脾肾)等种种附会之说。迷信者又用五行推算人命运,于是又产生五行相生相胜(克)观念。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说有神秘化特征,亦有其合理因素,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理论多受五行说启发。②佛教用语。或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大乘起信论》);或指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涅?经》)。 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最初指五种具体的物质,即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古希腊也有类似观念,如恩培多克勒就以水、火、土、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物质,称为“四根” 或 “四大元素”。中国先哲为何要以 “五” 而不是四、七、九或其它数字来概括宇宙的基本物质,则与华夏先民神秘的数字崇拜有关。据李约瑟博士 《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曾经流行过五进位制的计数方法,“五” 是极数,也是吉数,故华夏先民对“五” 这个数字有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感情。《周易?系辞下》: “天数五,地数五。”在古汉语中,以“五”为数的词组比比皆是,如五服、五礼、五彩、五谷、五星等,“五行”不过是其中之一。“五行”观念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尚书?洪范》 中,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国语?郑语》也说: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不过,这只是最表面的意义,“五行” 观念还有更复杂深刻的内涵,这是古希腊的 “四大元素” 说没有的。将 “五行” 翻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就未能达意。关键就在一个“行” 字,“行” 有运行的意思,故 “五行” 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变动运转的观念,这就是所谓 “相生” 和“相克”。“五行” 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 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事实上,战国以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就是以这种 “相生” 或 “相克” 的原理,来阐释宇宙、社会以及历史的演变。他们并不将水、火、木、金、土视为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视为五种基本的属性,即“五德”,宇宙万物、天地四方、一一与这 “五德” 对应,如以方位论,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如以四时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季夏属土; 如以历史论,夏具木德,商具金德,周具火德,秦具水德,汉具土德等。“五行” 或“五德” 不是静止不动的属性,而是按照 “相生”或 “相克” 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五行家将其称为 “五德转移”或 “五德终始”。从横的方向说,是一种宇宙结构图式;从纵的方向说,这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演变模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就是以 “五行” 观念为基础的,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代正史,从 《汉书》到 《明史》,大都立有《五行志》,以 “五行” 观念来阐释自然现象 (如地震、日食、风暴等) 与社会历史 (如兵事、政变等),今天的读者多将其视为迷信,不屑一读,其实,这里面正包含着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索。 中国思想中“五行”的特性,与古希腊思想中的四大元素或伊朗、印度人所指的元素,很少有相似之处。汉学家们对“行”很难找到一个满意的译法。它的基本含义之一是“事物的变化形态。”“五行”都有与自己相关的颜色与方向:东方属木,绿色; 南方属火,红色; 西方属金,白色; 北方属水,黑色; 中央为土,黄色。 这五种隐喻或事物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尚书?洪范》 中说:“水曰润下, 火曰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还有许多东西与“五行”有关,例如四季 (其中土是额外的,它不与特定的季节相联系); 五兽 (有毛类、有羽类、有鳞类、有甲类、赤裸类); 五味 (咸、苦、酸、辣、甜) 等等。作为一个系统,它们与中国的天文学、占星学以及占卜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部分。 在古代,礼服按季节而变化。甚至连审判官也受到五行的影响。所以,死刑只能在秋季执行,因为这个季节万物走向死亡。人们所有活动都必须与自然界互相协调。 指水、火、木、金、土五肺物冱。中?古代思想家企?用日常生活中??的上述五肺物冱?真明世界孺物的起源和多?性的靳一。蒉早的儋料主要保存在《左?》、《?遮》、《尚??洪?》等?中。???代“五行”真钊?流行,?出?“五行相生相?”的愚?。“相生”意味着相互促咄,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或曰 “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如“水?火,火?金、金?木、木?土,土?水”等。呃些愚?具有?素的唯物?和揆酌法因素,?中?古代天文、??、狒?的办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亦被唯心主柳思想家神秘化。宋明理?吸收道家晷於宇宙生成、孺物化生的理?,在解?本篦“理”?化?宇宙、孺物孺事?,五行被作?一肺冱料,成?理――物的中介之一。周敦钫把五行作????到孺物化生咄程中的一???: “???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布,四?行焉。”(《太??真》)帐?五?便是五行,指出??二?陪五行的交感凝合,而生男女、孺物,而五行?是凝合成孺物的冱料。王安石以道或太??最高哲???,把它?作是??二?之靳一。??二??合而生五行,由五行相互作用而?生孺物的形?、?冱、?色、?音、味道、性情等。故五行是包括人在内的孺物存在的基盗,是物冱存在的形式,“天播五行於孺爨,人固?而有之”(《原咿》,《乓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九)。 朱熹集理?之大成,?郝了比蒉完整的“原於理而究於铡钡奈逍薪Y?真。在由?化生孺物的咿程中,五行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天地生物,五行?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合,便是生物底材料。”(太??真解?集真》,《周子全?》卷一)朱熹或费之?冱,“有呃冱,所以做得物事出?”(《朱子遮?》卷一)。“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想碉有水火二者,水之滓倪便成地。……火之?清便成锾霆雷?日星之?。”(同上)“慎五星皆是地上木火土金水之?,上劫而成。”(同上?卷二)天篦起源、地冱?喵,都是五行之造作,人亦不例外。“碉是一???五行之?,?在天地中,精英者?人,渣滓者?物。”(同上?卷十九)朱熹帐?在天篦人?演化中,??陪五行是靳一的。“五行腠是冱,他又有五行之?,……??二?,截做呃五?,不是??外别有五行。”(同上?卷一)故??二?相摩而成宇宙,即五行?成天地。 王廷相力?恢?作?五肺物冱元素的五行愚,?以往被歪曲了的五行真予以批判。他帐?五行生克乃出自?端邪戌,是古今之大惑,亦不符合自然界生物之理:“??洲天地之殓?非?之所成。故人有人之?,物有物之?,?人有人之肺,物有物之肺。如五金有五金之肺,草木有草木之肺,各各俱足,不相浚犯,不相假借。”(《答?攘玉塍?》,《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五)他??五行??、锾水地理迷信咄行了批判。王夫之?五行愚上的?端邪戌擂理咄行清算。他一方面把物冱不?思想援入五行,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五行的局限。後五行真成???、星命、相戌、锾水的迷信,作?一肺?真,也就走向末路了。 ①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甘誓》、《尚书?洪范》、《逸周书》、《小开武解》皆此意。《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性质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碱,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认为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和生殖之条件。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克相生学说。五行相生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见《吕氏春秋?应同篇》)。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见《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三统历》)。先秦两汉五行思想的一种倾向是将其视为神的创造,体现神的意志。这种倾向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得到充分发挥。另一种倾向是将其视为自然界的本然存在和自然物的基本性质,从而与天文、历数、医学结合,对古代自然科学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汉代以后对五行的阐释亦有不同倾向。②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行。《荀子?非十二子》:“案往归造说,谓之五行。”杨惊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郑玄注:“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今人多有异议,或认为应是仁、义、礼、智、诚(见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或认为应是仁、义、礼、智、圣(见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③对武将的一类要求。《淮南子?兵略训》:“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五行者: 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④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大乘起信论》。又指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涅?经》。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古人根据直观经验对五种常见的物质水、火、木、金、土的直观抽象。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五行被史伯赋予百物之基的地位,“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五行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演变,出现以五行为基准的多种对应,如五材、五味、五声、五色、五方、五德等,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相胜的理论,构成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庞杂的五行学说,并为不同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运用,发挥其重要影响。后来,五行被逐步神秘化,阴阳家用其解释社会的兴衰和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西汉董仲舒赋予五行情感和道德属性,用以论证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北宋周敦颐把五行作为无极产生万物的一个环节,纳入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之中。王安石《洪范传》,抛弃前人对五行的政治和伦理附会,用其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深化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观。另外,五行说还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数、乐律、兵学、占星、文学、宗教等领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最先见于《尚书》,是“洪范九畴”之一。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中国古代思想家常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以后又依五种物质的某些特性而产生了“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学说,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由“五行”引申出“五事”、“八政”、“五纪”,又联系于“四时”、“五方”,在医学上则联系于“五脏”“六腑”等,因而它在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具体的理论学说虽多有神秘化的倾向,但仍不乏合理之处,在中国医学中至今仍有一定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