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建国初期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定此名。人口18915人,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市的山心、 尾、巫头三岛(素称“京族三岛”)和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有自己的语言,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经济以渔业为主,农业、盐业为辅。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食,喜欢鱼、虾、蟹和“鲶汁”。妇女喜欢嚼槟榔。传统住房为木柱、竹篾墙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搭建容易,拆移方便,现在多住石、砖瓦房。服饰简洁而富有特色,妇女多内着菱形遮胸布,外穿紧身对襟窄袖无领短上衣,下穿黑色或褐色的长裤,外出时加穿旗袍式的窄袖长衫。“唱哈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此外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宗教信仰以道教和天主教为主,有些人还信奉多神的原始宗教。 旧称“越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沿海地区。11,995人(1982年)。其先民为古代骆越的一部分。约于十六世纪初,从今越南涂山等地陆续迁来,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斗争,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操京语, 语言系属未定。有本民族文字 “字喃”, 很早以来就通用汉语文。主要从事渔业, 兼营农业和盐业。少数信天主教,大多数信道教、佛教。1952年底成立山心、尾、巫头三个京族自治乡,1958年5月又和壮、瑶等民族联合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 1978年底改防城各族自治县。在六十年代先后筑成十一条海堤, 使京族居住的三个小岛与大陆相连,并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收入不断提高。渔业生产从浅海捕捞发展到以深海生产为主,深、浅海捕捞相结合。鱼产量不断增长。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场。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 三岛已有木麻黄树五千多亩, 已形成挡风固沙的林带。文教卫生事业亦取得一定成就。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 “搁浅”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18915人。历史上自称越族、安南或京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越族,1985年5月根据本民族群众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镇所属的山心、巫头、份尾三座小岛上,因而素有“京族三岛”之称。其余与汉族、壮族、瑶族杂居于江平镇的潭吉、红坎、恒望、寨头、互村等地。京族使用京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历史上曾使用过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文字,俗称“字喃”。京族大约于500年前即15世纪前后由越南海防附近涂山一带迁来。开始时,居住在巫头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逐渐向山心岛、份尾岛及潭吉等地发展。清朝时期,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末属防城县管辖。历史上,京族同汉族、壮族一起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京族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京族从事渔业为主,兼营农业、盐业。在旧社会,封建的租佃剥削相当严重,渔业上的网租、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农业上的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而雇工的剥削率高达70―80%,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苦。解放后,京族人民获得新生。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的发展更为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快。京族以大米为主食,杂以红薯、芋头。风味食品有大米糍粑“风吹?”。喜吃鱼、虾、蟹、鱼汁等等。妇女喜嚼槟榔,染齿。老年妇女多穿民族服装,上衣为对襟、袖窄、紧身、无领,内衬遮胸布,下穿黑色长宽裤子。男子穿窄袖上衣,长及膝盖,腰间束带。传统节日主要是哈节,即歌节。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多由父母包办,姑表不婚、同姓禁婚。京族实行土葬、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