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仓颉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仓颉篇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蒙学课本。亦称苍颉篇。秦代为统一和简化文字,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仓颉篇》七章,李斯作;《爰历篇》六章,赵高作;《博学篇》七章,胡毋敬作。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为《仓颉篇》。为四言韵文。断60字为一章,计55章,共3300字。原书已佚。现有马国翰、王国维等人辑本。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仓颉篇》541字。 秦汉时的儿童识字课本,李斯撰。据《说文解字?叙》载,战国时期各国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规,书同文”的政策,以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六国文字中与秦文不合者统统作废。为了推广小篆,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 李斯(前?―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学成,认为六国皆弱,不足成事,遂入秦。先作吕不韦的舍人,因说秦王吞并六国受重视,拜为长史,不久又升为客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力主置郡县、统一度量衡、梵书坑儒,由廷尉升为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听命于赵高,假造始皇诏书杀死长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继帝位。后为赵高所诬,腰斩咸阳。 由于秦始皇焚烧诗书,罢黜六国文字,而汉初又规定,识字9000才能为史,所以《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就成了人们识字的主要课本,称《三仓》。西汉初年,民间书师就把它们合编在一起,断六十字为一章,共55章,仍称《仓颉篇》。后来司马相如作了《凡将篇》,史游作了《急就篇》,李长作了《元尚篇》,扬雄作了《训纂篇》,东汉时贾鲂又作了《滂喜篇》。有人把秦代和西汉的七种字书合称《七仓》,后来又有人把《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合称《三仓》。 《仓颉篇》到唐代已亡佚,但是在近百年来考古发现的汉简中,偶而能见到残简,从中可知其梗概。有一支简上写道:“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置。苟辑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无别异。”这是《仓颉篇》首章的前半部分,其中“幼子承昭”指的是秦二世继位,李斯作本篇时当在此以前,有人怀疑是赵高等人的窜改。这支简的字体是隶书而不是小篆,说明已不是李斯的原作,但从中可以得知,《仓颉篇》的体例是四字成句,二句一韵,内容夹叙夹议,和《急就篇》性质类似。 《仓颉篇》是小篆通行初期的作品,不仅对推广小篆起了作用,而且作为识字课本,在秦焚诗书之后,对于传播文化也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司马相如等相继著字书,显然是受了《仓颉篇》的影响。不妨说,它代表了文字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即识字课本阶段。由于原书已失传,学者们便从传世的著作和考古发现中广泛搜集材料,先后出了七八个辑本,其中王国维的《流沙坠简》最受重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