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仡佬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仡佬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哈仡”、“戳倮”、“褒佬”、“布告”、“布尔”、“葛佬”,史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源于古代僚人。人口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仁怀、安顺、关岭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隆林、云南文山等地。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许多支系,而且彼此间差异很大。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各地方言间有较大差别,几乎不能通话。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荞麦等。主食大米、玉米,喜欢酸辣菜肴和糯食,喜吃狗肉。由于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住房和服饰的民族特点均已不明显。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和自然物。节日习俗大都与汉族相同,独特的节日有新谷成熟时的“吃新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等。

旧称“仡佬苗”。明清时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披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之称。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十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53,802人(1982年)。由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成。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尚未确定,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住干栏式的*羊楼。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主要从事农业, 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打铁仡佬主要以打铁手工业为主。解放后, 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建立了一个各族自治县,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仡佬族先民的称谓,在商周直到西汉时期称为“百濮”或“濮”;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隋唐以后称为“仡僚”、“葛僚”、“

僚”,直到今日的统一名称――仡佬。印证民间习俗,仡佬先民很早就在今贵州土地开拓,至今在贵州各地还流传着“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歌谣。长期以来,由于仡佬族与各民族人民共居相处,交往密切,除多数地区民族语言已基本消失外,在民族习俗、家庭、亲属关系、社会构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自己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各地同源,只有语音变异,大体有四支:以贵州平坝县大狗场、安顺市湾子寨、普定县双坑乡为代表的一支, 自称嘎佬或褒嘎佬;以仁怀县安良乡、晴隆县凉水乡为代表的一支,自称哈给;以大方县普底乡和黔西县化石乡为代表的一支,自称补尔;以六枝特区牛坡乡和镇宁县比贡乡为代表的一支,自称多罗。在我国史书文献上,对仡佬族及其先民还有“濮僚”、“鸠僚濮”、“仡僚”、“葛僚”、“

僚”、“佶僚”等不同写法。仡佬族在殷商时期濮人已活动在西南、中南广大地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牧野誓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建立了??国、夜郎国早期奴隶制国家;东汉时期濮人有“濮”、“僚”、“濮僚”、“鸠僚濮”等称谓, “濮”已向“僚”过渡。隋唐时期僚人的一部分渐向“仡佬”发展。“仡佬”始见于《溪蛮丛笑》 (宋代朱辅),北宋《广韵》解:“僚”作为部落称谓当读作“佬”。明代史料明确指出“仡佬”即“仡僚”。清代“仡佬”普遍见用。解放后经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定名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本世纪50年代各地仡佬族基本上都操用仡佬语;50年代后,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仡佬族群众已普遍通用汉语。仡佬族崇拜自然、祖先等。据1990年统计, 人口为438192人。

仡佬族新婚妇女生第一个孩子时,由女婿或请亲友持鸡到岳父母家报喜。报喜者除以鸡的公母暗示婴儿的性别外,还以敲岳父母家神龛的罄以报婴儿的性别。敲四下者,报生男孩,并称之为“前门站”;敲三下者,报生女孩,并称之为“锅边转”。以后,岳父母便约定时间来送月米,他们称之为“吃月米酒”。所送礼物除鸡蛋、大米、婴孩衣物外,还有一副不可缺少的背扇。送月米时,只能由岳父母家已出嫁的妇女前去,礼物有挑有背,但这些人不能同姓,只能请别姓帮忙。有的地区生男孩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家里要杀一只公鸡敬奉祖先,敬后的鸡腿留下一只,用红布扯成条,捆在孩子头上,表示祖先保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