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伏日分类:【文化精萃】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 (末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入伏时,东北民间有吃黄面饼和米面的习俗,并有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 之说。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 《报孙会宗书》: “田家作苦,岁时优腊,烹羊?羔,斗酒自劳。” 也作“伏天”、“三伏”。《汉书》卷65《东方朔传》:“伏曰,诏赐从官肉”。又《郊祀志》上:“作伏祠”注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日祭祀,也是古代一大节日,与腊日祭祀并称“伏腊”。《汉书?杨恽传》载汉时农家劳作辛苦。在一年中的“伏日”与“腊日”进行祭祀:“烹羊?羔,斗酒自劳”。伏日祭祀,今已鲜见,作为一年中最热时期之代称,仍常用。其时上自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中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下至立秋后第一个庚作末伏,统称“三伏”。 又称 “伏天” 。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在三伏中举行祭祀的一天。作为节日,指的是后者。夏历以干支纪日,从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每伏各占10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约相当于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据《郊祀志》解释,“伏” 是隐伏以避盛暑的意思。但初伏不论落在何日,它总在夏历六月里。古时,三伏中的祭祀是受到重视的节日,皇帝要率群臣着朱色礼服去南郊 “迎夏” 。西汉时在三伏的头一天要给百官赐肉。两宋时要把宫廷窖藏的天然冰块赏给大臣解暑。与三伏有关的很多节庆也在六月间举行,如六月二十三日为火德真君的生日,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圣帝君和雷公的生日等。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海阳、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将新鲜的小麦麦粒放入锅里烧火煮熟,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用小笊篱在水里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煮熟的麦粒吃,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峰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当地有民谣说: 春牛鞭,牯牛汉(公牛), 麦仁汤,牯牛饭, 牯牛喝了不淌汗, 熬到六月再一遍。 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