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优美的艺术构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优美的艺术构形分类:【传统文化】 在世界上,汉字是唯一的既能记录语言又能作为高级艺术品供人欣赏的文字。“写汉字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扳肩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这些花样都有 一定的‘谱’,只能照规矩作,不能自出心裁。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 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杜子劲《汉字在书写上的缺点》,《中国语文》1954年12月号)汉字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传统艺术、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由汉字的基本构形所决定的。 字形千姿百态 汉字起源于图画,离不开线条的表现,或者说汉字是借助于带有绘画素质的线条美来进行书写的,因此汉字的字形复杂而富于变化,早期汉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龙”、“凤”有头有尾,似在飞舞,老“虎”张口立目,虎视眈眈: 龙 凤 虎 金文中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借助于曲线,在 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客观物体的形象美。如 《商卣》 (见图八):《商卣》铭文中的字大体上是线条随物体而转折弯曲,第一个“隹”(唯)字就是 一只鸟侧立的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月”(第一行第三字)、“日”(第五行第三字)二字也是在画月亮、太阳的图形,使人能直观其 “日盈月亏”的简朴形象,只是它已不是逼真的写实。 图八 《商卣》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它使用圆转匀称的线条,表现了婉曲而流通的美。秦代把这种美刻在石上示范《泰山刻石》、《会稽刻石》(见图九)、《峄山刻石》等就是其代表作。 图九 《会稽刻石》 (模本) 隶书是由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一种过渡字体,它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写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书到现代的楷书,和形象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 (鲁迅《门外文谈》)。尽管如此,隶书的字形仍显神采,它那蚕头燕尾式的波挑给人以飞舞、飘逸感,即使是楷书,甚至是简化后的字形,“龙”、“凤”仍有像尾巴翘起的一笔,笔画纵横交错,具有神韵。 不象形的象形字之所以能加工成具有形象美的艺术品,这是同汉字基本的结构方式分不开的。由于汉字的结构原则、偏旁组织从古至今都潜藏着形象的因素,因而现代汉字才有可能写得形象而富有魅力。当然,从另 一方面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正是由于汉字字形千姿百态,便增加了汉字在书写上的繁难程度。 汉字字形复杂多变,但结构上并非无章可循: 结构整齐有序 一字 一块,不越雷池。汉字的结构形式是独特的,与拼音文字有明显的区别。拼音文字是线性的,字的结构成分像线似地依次分布,向一个方向展开,呈一维的直线;汉字的整体构形则是呈二维的平面,一个字仿佛就是一个画面,字的结构成分分布在平面里,各个构件不仅可以左右组拼成字,也可以上下组拼成字,但不论怎样组拼搭配,它总是一字一块,不越雷池,也就是说,一个字不论有几个部件,都要均衡地、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不能超越。汉字的结构美原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指让多种笔画、多种结构成分、多种组合方式在一个方块中协调、配合,以达到稳当、和谐而又灵活、美观。 不同时期的汉字表现为不同的字块。殷商时期的汉字是近似图形的字块,周秦时代的汉字是圆形的字块,隶变以后的汉字是方形字块: 汉字方块形状的形成经历过一个历史过程。在商代甲骨文阶段,字形没有固定规范,书写时有大有小,结构成分时宽时窄;从周代金文到小篆,汉字逐渐稳定,字形渐趋整齐、方正,奠定了方块形的基础。从一些铜器铭文中可以看出有时是画了方格后才写字的,如《颂壶》铭文一共二十行,每行七个字,字体大小总体上差不多,只有少数字突出于方格之外;《小克鼎》基本上是一个方格一个字,只有个别字出了格或一个字占两三格;《宗妇鼎》、《宗妇壶》都是每行五格,每格一字;战国时期的《羌?》铭文每行八格,每格一字。小篆时字形十分规整,每个字都写成长圆形;隶书时,字形基本呈扁方形;发展成楷书以后,字形固定为方形,一个字即一个方块。 在方块块内,天地广阔,各个部件可以魔术般地组装,其基本形式有单一式、二合式、三合式、多合式、内外包容式。 单一式只有一种类型: (独体型),如,木、天、门、王、水、月、日、土。 二合式有两种类型: (1) (左右型):江、河、明、理、语、村、堆、功; (2) (上下型): 杲、杳、尘、类。 三合式有六种类型: (1) (左中右型): 粥、鸿、树; (2) (上中下型): 曼、葬、箩; (3) 洁、桂、胆; (4) 勋、邵、款; (5) 荫、罚、窍; (6) 努、愁、盐。 四合式有多种类型: (1) 蔓;(2) 漫;(3) 副; (4) 筱;(5) 悠;(6) 碗; (7) 剜;(8) 谘;(9) 鄹; (10) 霪;(11) 照;(12) 霰; (13) 繁;(14) 褓;(15) 衙; (16) ?;(17) 菀;(18) 葜; (19) 暨;(20) 疑。 多合式的字不多,比如六合式的有“懿”字:左边是 型,右边是 型。 内外包容式的字主要类型有: (1) : 闻、问;(2) 阔、阀; (3) : 国、回、困;(4) 圆、圄; (5) : 函。 现代汉字以双部件和三部件构成的合体字为多,结构类型以左右结构的字为最多,上下结构的字次之。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信息字典》对7786个正体字的汉字部件数统计,由三个部件构成的汉字有3139个,占总字数的40.321%,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汉字有2650个,占总字数的34.04%,由四个部件构成的汉字有1276个,占总字数的16.391%,单部件和五个部件构成的字各有323个,各占总字数的4.149%,其余由六个部件、七个部件、八个部件构成的字占总字数的比例不到百分之 一。根据《汉字信息字典》对正体字集的汉字结构类型的统计,左右组合的字有5055个,占总字数的64.933%,上下组合的字有1643个,占总字数的21.165%,包容结构的字有715个,占总字数的9.184%,单一结构的字323个,占总字数的4.149%。 复杂的汉字结构本身是有一定的内部平衡律的,各种字体也有各自的规律特点。以楷书字为例,一个字如果由三个相同的部分组成,一般就采用品字形的重叠式,例如“森、矗、鑫、焱、淼、?、?、”等,不写成“、 ”等。以避免头重脚轻。在方格里,品字形的重叠式难以写得四四方方、匀匀整整,所以有的已经被左右结构的形式所代替, 例如“?”字被“鲜”字所代替,“?”字被“奸”字所代替,“淼”字被“渺”字所代替,“?”字被 “?”字所代替, “”字被“粗”字所代替。 古汉字的图画色彩较浓,在结构和形式上就比较自由,多一点少一点,多一笔少一笔,或这一笔长,那 一笔短,关系不大,到了小篆、隶书和楷书里,笔画就要求平衡。在楷书中笔画的配合尤其重要。例如,“木”、“火”在左边作偏旁时写成 “”、“火”, 如:杭、炮; 在右边和下边作偏旁时就保持原来的写法,如:休、伙、柴、焚;在左一捺变一点,在右、在下保持原状,即是“木”字和“火”字作偏旁时的规律。“足”字在左边作偏旁时将 一捺写成一提,在右边和下边作偏旁时保持原来写法,例如:跑、促、蹩,即是“足”字作偏旁时的规律。 另外,任何一个字,它的组成部分结构的高度和宽度与笔画的繁简成正比,一般来说,笔画繁杂的,高度和宽度就大些,相反,高度和宽度就小些。大多数作部首的构件,无论是在左右结构的字中还是在上下结构的字中,所占面积一般比较小。 总之,汉字是方块形的,不管怎样安排布局,调整比例和结构部位,每个字都必须合理地分布在方形的框架内,字与字之间又需均匀地留有间隔空隙。这种 一字 一块的特点使汉字发挥着某些特殊的效用。 由于汉字具有一字一音节、一个字常常就是 一个词或一个词素的特点,因此用汉字写出的诗歌便独具风格。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和绝句,就是充分利用了汉字这种特点。如,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亭浊酒杯。 这首诗句句字数相等,因此在分行书写时,从左到右横写,或从上到下竖写,都是 一字 一块,能够使 一字与字整齐相对。这样一首诗歌就成为 一个规整的长方块。 由于汉字这一特点,相继出现了回文诗等。例如,六朝时王融写的《春游回文诗》里面的句子有“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来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回文诗,回环往复,都能诵读。 用汉字写出的许多汉语诗歌,还有 一个重要特征,即:使用对仗句(或称对偶句),尤其是律诗,十分讲究对仗。例如前面举到的杜甫的七律《登高》中的四句,正是对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颔联出句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与对句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两相对,词性和结构形式全同;颈联出句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与对句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相对应,很是工整。这种独具特色的对仗诗句只有 一字 一块、一字一音节的汉字才能构成。 中国的对联正是从此类诗歌(或文章)的对仗句中发展来的。对联之所以称为对联,就在于上下联的字数不仅要相等,而且要对仗。对联的对仗与格律诗的对仗大体相同,例如杭州西湖宋庄联: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前书。 另外,对联中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对仗,例如:嵌字对、顶针对、拆字对、谐音对、返复对、叠字对等等。 独特的汉字不仅能写出独特的诗歌、对联,而且还能在游戏领域中发挥所长,产生了有趣的拆字字谜。由于汉字的构形特点,自古以来就有把汉字离析分拆、解释字形结构的情况。在春秋时期已有“皿虫为 ‘蛊’”、“止戈为‘武’”等讲解汉字结构的风气。西汉以后人们有时利用拆字法描写字形结构去影射某个人物或事件,有时以拆字预言吉凶。例如,新莽时期民谣中有人把“货泉” 二字拆成 “白水真人”,预言刘秀将出。东汉末年的民谣中,有人把 “董卓” 二字拆成 “千里迫 (草)”和 “十日卜”:“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诅咒董卓快点死。 拆字重在分解字形,它通常是任意分解、切割,把一字化为数字,并加以发挥,不注重科学性。它与文字学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和目的是不同的。 东汉初年袁康和吴平合写的《越绝书》,没有署上作者姓名,而是以拆字字谜的形式将作者的姓名写入了序文中:“以吉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夏之以庚。……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吉”、“衣”合为“袁”字,“庚”、“米”合为“康”字,由此得出 “袁康”的姓名; “口”、“天” 合为“吴”,“屈原”名“平”,由此得出“吴平”的姓名。这 一历史之谜到明朝时才由杨慎解开。 用拆字、拼字手法制成字谜的风气从汉代就开始流行,时至今日它仍是灯谜中很重要的一类。例如,“蒜”字的谜面是 “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暗”字的谜面是“左边出太阳,右边出太阳,立在太阳里,反而不见亮”;“束”字的谜面是 “ 一木口中栽,非杏也非呆”。 拆字字谜的形成是由汉字的二维构形所决定的。汉字的 二维构形还决定了汉字易于变体,易于美化。 丰富多样的现代常用字体 同样一 个字可以写成方形,也可以变化为长方形或扁方形;可以把横画、竖画写得粗细相等,也可以变化为横细、竖粗或横粗、竖细;或者使笔画起笔、收笔处有棱有角、富于变化。一般印刷出版物用到的字体有: 楷体。其特点是笔形规范、结构稳定,柔和匀称,美观大方。书刊中常用楷体作为标题字或表示着重点;小学课本、少年儿童读物中常用楷体字排正文;诗歌、按语、表格或注释也常用楷体。 宋体。它的应用范围比其他字体广,其特点是字形方正,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书刊中常用宋体字排正文。宋体字通过适当变化,又可演变成不同的字体。例如,保留宋体的基本特征,适当减少横竖笔画粗细的差别,便可变为清新易读的新宋体;如果把宋体字的横竖笔画变得粗细一样,且不露棱角,便可得到醒目庄重的黑体; 如果用较细而等粗的笔画将棱角、挑、钩适当夸张,便可变成刚劲清秀的仿宋体;适当变更宋体字的外形,就可变为长宋体、扁宋体或斜宋体。 黑体。其特点是字形端庄、横平竖直,笔画等粗,均匀醒目。书刊中常用黑体作为标题字或表示着重点。黑体字作适当变形,可为扁黑体、长黑体、粗黑体或细黑体。 仿宋体。它是1916年左右,钱塘人丁辅之、丁善之等集宋代刻本字样仿刻的一种印刷字体。其特点是,宋体结构,楷书笔法,粗细 一致,清秀挺拔。书刊中常用仿宋体作为标题字、作者名或穿插在正文中间的行文、献词。 长仿宋体。是仿宋体的变形字,是较常用的仿宋字体,字的高与宽之比为3: 2。书刊中常用长仿宋体作为图书扉页中的书名、副书名、作者名,科技期刊中常用于作者名等。 隶体。方形结构的隶体较端正,笔画与部首形态基本已规范化。隶体字通过适当变形,又可变为扁隶体。书刊中多用隶体作为标题字以及图表、照片等的文字说明。 新魏体。它是将魏碑体的撇、捺、转折及棱角适当夸张而成的。其字形比楷体或魏碑体更雄伟豪放、刚柔相兼,是 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手写字体,书刊中可用作刊名或标题字。 特殊的汉字构形还决定了汉字能够介入美术领域,在美术的艺苑里锦上添花。将汉字美术化,就是写美术字。美术字,形式很多,风格各异,有的采用了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看下面几组字: 在“天气预报”这四个方块字的笔画中,分别画上了云、风、雨、雪,字中有画,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科学种田”这四个字的下部均匀地加了几条线,从字中似乎体现了地上与地下的区别,既是四个字,又像 一幅画。“水电站”这三个字利用投影的方法,使下边反写的 三个字像是水中的倒影,正与“水电站”的内容相符合,真是恰到好处;“庆丰年”三个字的竖笔画中都画上了麦穗,表现了丰收时的收获,字与画结合,十分真切。“向阳花” 三个字中都均匀地画上了以点相连的斜线,给人以光芒四射之感,虽未画出太阳,却暗中表现了太阳,使这三个字的表现力明显增强;“木刻展览”四个字每个笔画都像是一根被刻画过的木头,更是形象逼真。 以上这些美术字都是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用形象法进行装饰的,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使得字形上已基本失去形象性的现代汉字,在笔画间又显现了形象。假如不是汉字特有的构形,是无法这样巧妙地加以装饰美化,产生如此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老的汉字的四个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中略见汉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的独特风貌。汉 字像神奇的魔块,变化多端,令人惊疑,而我国几千年来的辉煌文明正是通过它――汉字这样一种复杂而美丽的书写形式载入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置身于世界文明的伟大宝库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