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伯希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伯希和分类:【传统文化】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曾就读于现代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沙畹 (Edouard,Chavannes,1865―1918)学汉文。1900-1902年两次被派来我国北京, 为法兰西远东学院图书馆收集藏书和收藏品。在京期间曾参与镇压义和团起义活动。1905年8月被任为法国金石和古文字科学院与亚细亚学会组织的法国中亚考察团团长。1906―1908年来我国新疆、甘肃等地区进行“考察”, 窃走我国大量文物,仅敦煌卷子即达五千余件,其中除汉文文书外,还有藏文、粟特文、回鹘文和于阗文等文字的写本, 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应征入伍。战后曾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东方学杂志《通报》主编和法国亚细亚学会主席等。主要著作有《敦煌千佛洞》、《马可波罗游记校注》(与慕阿德合著)、《元朝秘史》及《马可波罗游记诠释》等。从敦煌窃去的文物,目前已由其学生韩百诗等以《伯希和遗稿丛刊》(27卷)的名义整理出版,已经出版第一卷《敦煌壁画》、第二卷《敦煌文献》、第三卷《库车寺院和壁画》、第十三卷《敦煌织物》、第十四卷《敦煌幡和绘画(文献)》等。 法国东方学家。1878年生于巴黎的一个商人家庭。年轻时考入法国现代东方语言学院汉语专业,以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列维、科迪埃等人为师学习汉语和东方语言。1898年伯希和作为寄宿生参加法国的西贡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到越南进行调查考察,后该调查会改名为河内远东学院,在该院任研究员。1900年受法国印度支那总督派遣,伯希和率河内远东学院首批考察团到北京,除进行汉语实习和搜集图书外,还学习藏语、蒙古语及中国古代文献。1901年他被提升为法兰西远东学院教授。1906年伯希和到新疆和中亚地区进行学术探险,任法国中亚考察队队长。1907年当他在新疆听到斯坦因从敦煌劫走大批古代写卷的消息,随即赶往敦煌。1908年以欺骗手法,用500两白银从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敦煌道士王圆?手中“购得”大批汉文、藏文、西夏文、吐火罗文、?卢文写卷,共约5000件。由于他精通汉、藏语文,所劫走的文书多为精品。路经北京时展出部分写卷,运回巴黎后引起轰动。1911年伯希和任法兰西学院中亚语言、历史考古学讲座的第一任教授,担任此职达24年之久。其间1914―1918年曾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武官,1918年去西伯利亚考察,1921年才返回法兰西学院。1925年起,兼任法国东方学杂志《通报》的主编。1931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30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33年再次到中国访问。他后期主要从事教学及研究从敦煌运回巴黎的文献。其论著涉及藏学的有:《汉译吐蕃名称》、《苏毗》、《敦煌石窟》、《四天子说》、《唐书吐蕃传译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