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族大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侗族大歌分类:【传统文化】 盛行于贵州东南部侗族居住区。侗族民间歌曲一般分为多声歌(即大歌)和单声歌两大类。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侗族男女青年在山上耕作时,有说有笑,逗得百鸟齐鸣,百虫齐唱,他们就模仿各种虫鸟的声音学唱起来。于是,“嘎朗”(杨梅虫歌)、“嘎吉约”(蝉之歌)、“嘎国朵”(国雀之歌)、“嘎夜”(青蛙歌)等侗族声音歌诞生了,一般歌词较短。大歌由歌班齐唱或分部合唱,一般至少6、7段,有的长达100段以上。主要是节日或招待外寨客人时,在鼓楼演唱的,较为隆重。大歌种类很多,从形式上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侗族歌队一般分男女年龄自由组合,七人、十几人不等。每个歌队均有一个35岁以上受人尊敬的歌师,起组织、领导作用。侗族大歌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女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 侗族的一种民歌。侗语称“嘎玛”或“嘎老”。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侗族地区。侗族善歌,宋代史书已有记载,明代侗族声乐、器乐已有较高水平。清嘉庆《黔记》赞云:“男弦女歌最精美。”一首大歌称为一枚,一枚最少三段歌词,多则百段以上。歌班通常由四至十人组成。分男、女、童声歌班。一般由两人轮流唱高声部,其余人唱低声部,结尾时,唱高声部的两人往往再分为两个声部,形成三个声部。曲调悠扬,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缓急有序;且声部协调,和声完美,气势磅礴,极富独特民族风味。按内容、形式、地域的不同,其格调旋律稍异。如“嘎所”(意为声音歌),以显示歌者嗓音为主,每段歌词之后有较长的衬腔,还常常模拟自然景物,如《嘎吉哟》仿效蝉唱虫鸣、《嘎尼阿》表现溪奔泉泻,莫不逼真自然,引人神驰。大歌常用于节庆、迎宾及颂祝年景等场合。在中外乐坛声誉甚高,近期曾多次组织出国演出。明末《赤雅》就曾生动地描写大歌演唱场面:“(侗族)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足摇首为混沌舞。”流传至今的大歌,已成为反映侗族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祖国文化瑰宝。 侗族民歌曲调之一。由歌队在节庆或喜宴场合中演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间有朗诵带有戏剧性的咏叹。有齐唱和高低音的多声部合唱, 属于民间支声复音调音乐。其中有嘎志(普通)、嘎嗦(漫声)、嗄窘(叙事)、嘎节卜(数唱)等种曲调,往往以产地为曲名,如银潭大歌、肇兴大歌、富禄大歌等。每首约六、七段,也有长达百余段的。广西三江、龙胜和贵州丛江等县, 每个侗族村寨都建立歌队,经常演唱。 侗族大歌是一种集体吟唱的民歌形式,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区,以贵州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六洞、九洞地方为中心地区,延及与之毗邻的贵州榕江和广西融水、三江等县。在六洞、九洞一带,同一村寨年龄相仿的姑娘们自小在一起纺纱、绣花、唱歌,自然形成多声部合唱。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主、客寨之间的男声、女声大歌歌队常在鼓楼对唱赛歌,使大歌艺术代代传承、繁荣昌盛。 大歌与小歌是一组相对应的形式,侗语分别称“嘎劳”和“嘎拉”。六洞、九洞一带以“河边歌”、“去山歌”等短小的情歌为“小歌”。大歌和小歌相比,主要特点有:(1)歌队阵容大,小歌一般独唱,大歌歌队至少四人.多至十几人甚至更多;(2)乐曲声部多,小歌一般一个声部,大歌一般两个声部,一人唱高音,其余唱低音,间有三个、四个声部;(3)歌词篇幅长,小歌一般四至八句,至多二三十句,大歌最少两段(每段几句到几十句),一般六七段,多达一二百段;(4)吟唱场所不同,小歌多在河边、山野、月堂等谈情说爱之处吟唱.大歌一般在鼓楼等公开、集体社交场合演唱。 大歌内容可归纳为6类:(1)抒情大歌,亦称鼓楼大歌,是鼓楼男女歌队对唱的主要形式。多用曲调产生和流传的主要村寨命名.往往只有简约的情节,主要是大段大段的抒情,也有表示祝贺和赞颂之意的。(2)叙事大歌,多以作品的主人公命名,鼓楼表演歌时时唱。(3)谐声大歌,大多用歌声模仿鸟鸣虫ⅡH,鼓楼表演声乐技艺时唱。(4)童声大歌,儿童所唱多声部儿歌。(5)大歌式拱路歌,客寨来访,当寨出迎,于寨门外拦路对歌。(6)戏歌,侗戏中穿插的多声部合唱。 在侗乡歌的海洋中,有一种民间多声部合唱歌曲,侗语称“嘎老”。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因此人们称这种歌为“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发源于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一带。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侗族青年在山上劳动,休息时,大家坐在大树下说说笑笑。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山上山下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动听极了。姑娘小伙侧耳静听,模仿着各种鸟虫的声音学起唱来,有的学高音,有的学低音,越学越有劲,越唱越动听,就这样诞生了最早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谐声大歌”。侗族大歌根据内容可划为六类:(1)鼓楼大歌,这是在鼓楼男女对唱的歌,内容以情歌为主;(2)谐声大歌,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曲调多摹仿虫鸣鸟叫,声音变化多样;(3)叙事大歌,是歌队出门走客时,应主人的邀请而演唱,如《祝英台》、《莽子之歌》;(4)礼俗大歌,这是年节时人们手拉手踩堂时唱的歌;(5)童声大歌,是儿童游戏时唱的歌;(6)戏曲大歌,是穿插在侗戏里的多声部合唱。大歌篇幅较长,由于是多声部,因此需由歌队演出。歌队分男女歌队,少为四五人,多为十多人。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不仅是优秀歌手,而且还会改编创作,精通各种大歌曲调。 侗族大歌的演唱非常隆重。一般是在节日或鼓楼落成典礼、寨与寨“月也”时,在鼓楼等地隆重演唱。两寨月也时,主方在寨门外拦住路,客寨唱过礼俗大歌才让进寨。晚上,鼓楼烧起熊熊大火,男女歌队围坐在火塘两边,主客两边开始对唱,越唱越起劲,往往是通霄达旦不散。 在音乐上,侗族大歌很有特点。它是中国民间音乐“支声复调”的一种形式。主要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曲式结构比较固定,为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联曲。一首叫一枚,一枚少则两段,多则一二百段。音域较窄,旋律多级进,间以三度、六度、四度跳进。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女声大歌则曲调流畅柔美,娓娓动听。 侗族民歌曲调之一。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贵州丛江等县的侗族村寨。属于民间支声复音调音乐,其中有嘎志 (普通) 、嘎嗦 (漫声) 、嘎窘 (叙事) 、嘎节卜 (数唱) 等种曲调。常以产地作为曲名,如 “银潭大歌” 等。每首约六七段,也有多到百余段的。一般由一人领唱,大家相和,间有朗诵及戏剧性的咏叹,有齐唱和高低音的多声部合唱。侗族村寨都有歌队,经常在节日及喜庆、喜宴场合进行演唱,深受群众喜爱。 侗歌的一种,主要在节日、喜庆场合中演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间有朗诵,带有戏剧性的咏叹,有齐唱和高低音多声部合唱。其中有嘎老(普通)、嘎索(曼声)、嘎窘(叙事)、嘎节卜(数唱)等曲调,每首约六七段,也有长达百余段的。侗族大歌优美动听,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多声部合唱,和声完美,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极富特色,是中华音乐的瑰宝。侗族大歌中的《蝉》,被音乐工作者挖掘整理出来,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令人耳目一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