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做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做寿

分类:【中国民俗】

又称 “庆寿” 、“祝寿”。祝福老人长寿的礼仪。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从 “花甲” (60岁) 之年开始庆贺,但也有提前到50岁开始庆贺的。在旧时,礼仪相当繁缛,通常须设置寿堂,悬挂寿幛,燃点寿烛,奉献寿桃、寿糕、寿面,子孙及亲戚中的晚辈还要向“寿翁” 或 “寿婆” 行跪拜之礼。现在提倡节约做寿,多不举行仪式,子孙、晚辈只向 “寿翁”或“寿婆” 行鞠躬礼致敬,亲友一般赠送祝寿蛋糕或其他有意义的小纪念品;过去那种花费很大的寿筵,也被简单的吃寿面所代替。

40岁后做生日叫“做寿”,又叫“庆寿”或“祝寿”。50岁后尤盛,因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寿命较短。俗称:“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到66是一大关口,因六与“落”谐音。吴地习俗,66岁生日,要由女儿买“一刀肉”回来,切成66块,让做寿星的一次吃完,江南有“六十六,女儿家里吃碗肉”之谚,据说可以逢凶化吉,所谓“一刀肉,活个够”。活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更是关口了。

做寿要布置寿堂,正厅悬挂“寿”字中堂,或“八仙上寿”、“麻姑献寿”等画轴、寿屏。也有供王母娘娘、寿星神马、福禄寿三星瓷像以及“百寿图”等的。两边挂楹联,一般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字句。寿堂周壁悬挂亲友送的寿联、寿屏、寿幛等,讲究的多送刺绣制品。少数人家做寿,还请名家写一骈体文,称“寿序”,颂扬做寿者的道德业绩,装裱以后挂在寿堂东墙。

寿诞?做寿

供桌上设面蔬斋供。寿烛两对高烧,丧偶者仅一对。另在香炉里,点燃盘曲成寿字形的“寿字香”。淮阴以北地区,特别看重寿烛燃烧的状况,以为寿烛能预示主人的寿数、命运,有“左主男,右主女”的说法。做寿时特别要留神,不能让寿烛熄灭。

庆寿如逢闰年,大多乘时置办寿衣寿柩,多由女儿操办。

做寿之日,凡女婿、甥婿、侄婿等小辈都要备礼祝寿。礼品有寿桃(用米粉、面粉做成桃形)、寿面、寿糕、猪蹄、青鱼、香烛,以及黄花菜、香菇、木耳等菜盘。亲友同仁也常出礼祝寿。苏州的书画、刺绣、缂丝等工艺品比较著名,也常用来作为祝寿礼品,如百寿图,即以各式各体的“寿”字来构成图案。“猫蝶图”画上有猫有蝶,因“猫蝶”与“耄耋”谐音,七十谓耄,八十谓耋,猫蝶图寓意长寿。“再来花甲”、“麻姑献寿”等也是祝寿礼品中常用的图案。

寿字(暗八仙)

寿礼中,寿糕、寿桃数量最好与寿星岁数相同,或单数逢三、逢九。淮阴则须比寿星岁数大十,海州等地以一百零八个为吉兆,象征福寿无边。寿糕、寿桃要垒成塔形,男性做寿,上面制一寿星,女性做寿则制一麻姑。寿面最好是龙须面,上罩红色剪纸。有“松鹤延年”、寿星、寿字图案,放置在供桌上。已置寿衣的,把寿衣供在神马前。已置寿材的,把寿材竖搁在厅堂旁边,盖上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红寿联,中间贴一“福”字斗方。儿孙献礼后,跪拜祝贺,寿星分给小辈拜寿钱。亲友亦携带礼物前来道贺,共吃寿面喝寿酒。主家给四邻送寿面。吃过寿筵将寿星神马在院中焚化。

苏州有钱人家讲究排场,还常请堂名、宣卷艺人到家里吹打助兴。唱的内容大多是“八仙上寿”之类。中国传统的道家观念,认为神仙是永生的,人们把神仙作为长寿的象征,通过祝寿仪式祈求神仙赐寿,福寿延年。因此,做寿称为“做仙寿”。艺人唱“八仙上寿”时,把神仙和人融合在一起,如贺词中有:“海上蟠桃初熟,人间岁月如流,开花结果已千秋,吾等特来上寿。列位大仙请,请。”在历数八仙及福、禄、寿三星、王母娘娘等神仙的风采后,又唱道:“瑶池设宴乐陶陶,众仙个个齐欢笑,共享万年新春光阴过,开怀畅饮乐逍遥。”然后说白:“列位大仙上寿已毕,请各位大仙,各归仙府去者,请,请。”

吴县东乡有“开斋堂”习俗,大多行于妇女做寿,事先要通知女儿女婿,并向全村或邻村老年妇女分发请柬。寿期前一天,在空场搭一棚,中安若干方桌,参加贺寿的老妇环坐四周,正日上午女儿、女婿、甥女、甥婿都来送礼祝寿,所送礼盘较“花甲”(六十)大庆更丰富,寿堂除按照普通的寿庆布置外,案头置一笆斗,内盛米,插一根秤杆,斗旁放一面镜子,一盏长命灯。午饭为素筵。午后,寿母赴村中庙宇进香,佣工捧满盘香烛、爆竹前导,继之以敲木鱼的庙祝,随后是儿孙,都捧着小香盘。接着是寿母穿着寿衣,携小辈女眷,一律手执香把。殿后是被邀来的老年妇女。行香完毕,回到家,诸老妇在庙祝写好的疏纸上画十字,仪式告终,由司仪人员向各人分发寿桃寿糕。晚饭吃荤。入晚,请来艺人唱宣卷。

全省做寿习俗以无锡一带最为特殊,做寿日子不在生日而在岁首。春节期间(一般在年初二)各村镇总有人做寿,给亲邻送寿面吃,称“百家面”,俗称“连面”。也有送红枣糖汤的。春节做寿之俗的起因,传说是清朝著名水利专家无锡稽曾筠准备在母亲生日时给母亲做寿,适逢朝廷命他速赴河南治理黄河,因治水不容延缓,无法到时庆寿,故在岁首会集亲朋预先为母亲祝寿,以后遂成民间习俗。此俗可能来源更久远,春节恰值秋收以后的农闲季节,亲朋好友容易相聚,为举办吉庆喜事的大好时间。至今无锡民间仍行此俗,主家往往还给全村乡邻送寿面。

农村做寿

如东民间做寿,必须中面晚酒。中午来客吃面,另有四盘炒菜;面先供神前,为糖面,上面插长春花。而后,第一碗面给寿星即过生日的人吃。晚上来客喝酒,八个冷盆,第一个上桌的热菜则为炒面。如东尚有祝寿偷碗之俗,若做寿者在80岁以上,做寿时要多买若干碗,以备祝寿者“偷”,多由家长为自己的小孩偷回去,一般一个小孩可偷一只。若是百岁老人,则可专窑烧制寿碗以供人偷。民间以为此举可以从寿星那儿借到点长寿的光。

海州有儿孙辈向寿星许愿“献寿”之俗,即表示将自己的寿龄献几岁给老人,还在黄纸上用朱笔签名画押,并持往城隍或土地庙烧掉。碰到老人的关口之年,在前一年生日的头天晚上去岔路口焚烧纸钱,并在那里或家里用土坯架成小桥,由子女扶着老人跨过小桥,拆掉小桥后回转,算是已过了“奈何桥”见过“阎王”了。生日这天,女儿花钱买面粉和肉包饺子,一岁一只饺子,由老人吃掉,这种仪式叫“补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