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傣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傣戏

分类:【传统文化】

傣族民间小戏。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它是在“冒少对唱”(青年男女民歌对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戏剧,主要运用本民族特有的象脚鼓、?锣、钹和双皮鼓、橄榄形大鼓等乐器,采用当地的逗牛舞、十二马舞等舞蹈,并吸收了京剧、滇剧的动作、唱腔、服饰和音乐。它的主要演唱内容开始为滇戏的脚本,后来把傣族一些民间故事、长诗改编为傣戏,深得傣族人民喜爱。演唱时由男女演员数人,面对面执扇而坐,间或做一些耍扇、甩袖等简单动作。傣戏于清末由云南盈江土司刀安仁移植滇戏而最后告成。它最初主要在土司衙门演唱,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我国傣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瑞丽以及保山、临沧一带的傣族聚居地区。起源于傣族的歌舞和山歌对唱,经过吸收滇剧、京剧的艺术形式而逐渐形成,一般认为产生于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傣戏在形式和内容上受京剧、滇剧的影响较大,在内容上移植了许多京剧剧目,以三国戏、水浒戏为主,形式上吸收了服饰、道具、打击乐器等表现手法。其伴奏乐器有二胡、象脚鼓、葫芦笙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表演朴素、生动活泼,舞蹈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解放后,有的地区还成立了傣剧团,编演了许多民族传统剧目和汉族民间故事、传说等剧目,其音乐和表演艺术都有很大发展。主要剧目有《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白蛇传》、《红莲宝》等。

傣戏相传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流传在云南德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瑞丽一带。它是由傣族民歌对唱和歌舞发展而来的。傣戏最初的演唱形式是由男女歌者数人,手中执扇对坐,即兴而歌。歌者本身不着戏装,也很少动作表情。发展到后来,歌唱中有了故事情节和简单的耍袖、甩扇的舞蹈动作。伴奏有锣、鼓等简单打击乐器,演员也穿上了适合人物身份的服饰。19世纪末,由于吸收了花灯、京剧、滇剧的音乐、表演、化装等艺术经验,傣戏最终发展为人物众多、剧情复杂的大戏,戏调也随之产生。剧目除移植演出了大量汉族剧目,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穆柯寨》等外,还根据傣族民间长诗、故事改编创作了《千瓣莲花》、《岩佐弄》、《娥并与桑洛》等剧目。过去,仅德宏州就有100多个业余剧团,逢年过节都要演出傣戏。傣戏的唱词大都为长短自由的上下句,唱腔优美,节奏鲜明,兼收傣族宗教歌曲的宣叙性,随人物和剧情变化,有慢、快、紧、散等不同板式。委婉动听的女腔用徽调式,质朴生动的男腔用羽调式,生腔、净腔和旦角悲腔,在节奏、速度、和曲调的变化上均有不同。傣戏的领奏乐器是二胡,民间乐器葫芦丝、玎为色彩性乐器。并用芒锣、大锣、象脚鼓、堂鼓、板鼓、双面鼓等打击乐器和葫芦笙、玎等管弦乐器。后也吸收了一些滇剧的伴奏乐器。

傣语称“喊正”。云南傣族的民族戏剧,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有近200年历史,是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早期的剧目有《公孙犁田》、《十二马》、《冒少对唱》等,主要反映傣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形式短小精悍,表演生动活泼,有鲜明的民族特点。20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傣戏剧团,傣戏遂风靡附近各傣族地区,在傣族歌舞的基础上,大量移译京剧、滇剧戏目,吸收其动作、服饰、道具、音乐伴奏等表演艺术形式,用傣语和民歌唱腔演出《精忠说岳》、《薛仁贵征东》、《五虎平南》等100多出汉族传统戏剧,并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改编、演出了《红莲宝》(盈江)、《思南王》(潞西)等戏目。解放后成立了潞西、盈江等傣剧团,编演了《阿朗相勐》、《千瓣莲花》、《娥并与桑洛》等本民族题材的剧目和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修水利》、《国境线上》等新剧目,在音乐和表演艺术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