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代兵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代兵制分类:【传统文化】 元代军事制度。进入中原前,蒙古实行部落兵制,“其军即民,兵民一体”,男子凡“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佥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史?兵志》下同)。元朝建立后,实行征兵制基础上的世兵制,凡民一旦被征发为兵,即编为军户,家口、财产皆注明于军籍中,并加盖官印,不得更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病死戍所者,百日外役次丁;死阵者,复一年;贫不能役,则聚而一之,曰合并;贫甚者,老无子者,落其籍,户绝者,别以民补之”。有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新附军户等不同名目。凡属军户,都应出一名成丁到指定地点去当兵,若逃亡,就“以次丁应役”。军人出征,除口粮外,其余费用均自备,由正军户和贴军户共同负担。军户出军,没有假期。元代还实行过“奥鲁制”(蒙语“老小营”、“营盘”之意),举家同迁,在前线附近置家口和辎重屯驻地。作用是负责启发丁男当军,拘防在役军人逃亡和向本奥鲁军户征收其当役亲属远戍、出征所需钱物。奥鲁制后被取消,军户制亦废弛。另,元代在部分地区还实行过募兵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