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儒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秦儒家分类:【传统文化】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宗师,尊奉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战国时期,“儒分为八”,其中重要的并有很大影响的派别是孟子和荀子两派。先秦儒家在政治上提倡“王道”,主张实行“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强调个人修养。先秦儒家谈教育,从人性论出发,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异是很小的,由于教育及后天习染的不同而产生了个性差异,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基于此,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孟轲提出了“性善论”作为其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倾向,即具有仁、义、礼、智四“善端”(见《孟子?公孙丑上》),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荀况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和礼义、文理等社会规范相矛盾的,否认人的先验道德,主张通过后天的教育,用礼义和法制来束缚和改造人性。《荀子?性恶》:“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先秦儒家学派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便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经世人才,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等等,关于教师,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光辉命题,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荀况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荀子?儒效》:“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还把是否尊师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重要著作如:《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