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其他民族婚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其他民族婚俗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民族众多,婚俗各异。除上述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外,尚有21个民族。他们的婚俗也是多姿多彩的。但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叙述,只能作综合介绍。 这些民族婚制各有不同,多数实行血缘外婚制,有的禁忌还很严。如哈尼族严禁姑表、姨表通婚,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同宗同姓不婚。壮族姑表不婚,藏族同宗及姨表不婚。布朗族不准姑舅表、姨表通婚。如果姑舅表、姨表一定要坚持结婚,就要在广场上举行惩罚仪式,以求社会宽恕。有的则不那么严格,如纳西、苗、瑶族等则与汉、彝、白等族一样,长期存在姑舅表、姨表优先婚,舅家的儿子可优先娶姑妈家的女儿。傈僳族则更宽一些,在同一家族内的男女,除亲生兄弟姐妹外,其余姑、叔、伯等兄弟姐妹,或再从兄弟姐妹以及年龄相当的叔侄辈男女都可结婚。独龙族曾普遍实行“非等辈婚”,即在固定婚姻集团内的嫁娶,可不考虑年岁大小和辈分长幼,如亲姐妹可分别嫁给另一家父子,年岁相差很大,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结婚。 青年男女结婚,有的民族由父母包办,有的则实行自由婚。纳西、普米、怒、独龙、景颇、阿昌、哈尼、苗等民族,婚前男女社交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则要由父母包办。佤、拉祜、基诺、布朗等民族,与邻近的傣族一样,恋爱结婚均比较自由,父母多不干涉。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则长期实行“阿夏婚”,离合自由,正式结婚的不多。 这些民族的恋爱择偶方式也多种多样。和傣族一样,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都有“串姑娘”的习俗。佤族“串姑娘”时,姑娘要给来“串”的小伙子们一一梳头。小伙子要唱《梳头歌》:“阿妹,拿出你的斧子劈木柴,请用花梳子为我梳头。花梳子留在你手上,你的情意我带走……”梳完后,姑娘要给小伙子装烟、点烟。在沧源一带,佤族“串姑娘”时,小伙子要相机去抢夺姑娘的项圈或手镯。姑娘即使爱他,也佯作反抗,大喊大叫。东西抢去三天,姑娘不来索取,即表明姑娘已同意,小伙子即可禀告父母后与之结婚。拉祜族“串姑娘”,男方须抢女方头巾,恋成,男方以烟草、芦子叶、石灰、萝卜子等作为定亲礼物。石灰表示纯洁,萝卜子表示婚后子女又多又漂亮。基诺族喜欢用树叶邀约情人相会。女子把牙齿染黑,与男子对唱情歌。相爱即可同居,等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再举行婚礼。哈尼族“串姑娘”,是通过对歌来互相认识。歌的内容大多是相互赞颂对方的聪明能干以及表达相互爱慕之情。如男唱: 苗族新娘 饮牛角酒 大河涨水浪渣漂,浪渣头上栽芭蕉; 芭蕉树小叶子大,小妹人小肚才高。 女唱: 黄泡好吃刺戳手,要跟阿哥难开口; 阿哥若是走大路,小妹永远跟后头。 唱着唱着,双方就唱在一起了。哈尼族支系?尼人喜欢用花束作为情书。如小伙子送一束花给姑娘,姑娘回赠的花束中花朵是单的,即说明自己还没有男朋友,愿与他交往;若花朵是双的,则表明自己不愿交往,婚事就算吹了。德昂族有“背篓求偶”的习俗:泼水节时,小伙子们都要把背水竹篓送给姑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姑娘一天内会同时收到许多男子的背篓。谁是姑娘的意中人呢?那就要看第二天姑娘背水用的是谁的背篓。苦聪人求婚更为有趣:男方要向女方求婚时,男子须将自己亲手射得的标鼠送给女方父母。这是对男子本领的考验,因为林中标鼠极难捕捉。如果一个男子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打不到标鼠的,也就只好一辈子打光棍。 云南各民族订婚,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一般都要请媒说亲,并送酒、茶、糖、米等订婚礼物。聘礼轻重不一,品种也可以有变化。但酒是少不了的。纳西族就干脆称订婚为“送酒”,而且要送两次。第一次称“送小酒”,通常是四色礼,即酒一坛(五六斤),茶两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两升(十斤)。有的还有两坨盐。纳西人说,“糖代表‘山盟’,盐代表‘海誓’”。故纳西族送订婚礼,除酒外,糖、盐也是不可缺少的礼物。过半年或一年左右,再送一次,叫“送大酒”。除四色礼外,还要送土布一件(长二丈四尺,幅宽一尺多),衣服两件,银手镯一对,猪半片(一头猪的四分之一,约三十斤),由媒人和男方亲友,将礼物送至女家。女方吃了大酒,婚约就算缔结。 普米族订婚时,则先由男家给女家送去一坛酒和一颗猪心。女家收到后,将猪心一剖为二,一半留下,一半退还男家;同时将自己家的猪心也切成两半,留一半,送男家一半。然后双方将对方的一半和自家的一半合在一起,叫“永结同心”。拉祜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结婚当天,双方各杀一头猪,男方把猪头送到女家,然后把它砍成两半,一半留下,一半自己带回,女方也照此办理。最后双方各自把对方的一半猪头和自己的一半猪头合在一起,叫“骨肉至亲”。有的男方还要给女家送去一头黄牛,表示女家嫁出“两只脚”,得到“四只脚”,不算吃亏。 怒族青年男女通过恋爱私订终身后,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亲。媒人到女家时,需背上一坛酒,如果遭到女方父母拒绝,媒人便在火塘旁坐下,边喝茶边唱,唱男方的酒如何醇美,男方的小伙子怎么英俊,并试探女方为女儿提出的“身价”是多少。然后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一头牛或两头牛订下亲事。旧时,云南的一些民族,其女子的“身价”是用牛的头数来计算的。如傈僳族,就是以黄牛作为标准,通常嫁一个姑娘要向男方索取三四头牛,有的达七八头到十多头。由于女子的“身价”昂贵,常常因为娶妻造成男方倾家荡产,或者双方相爱而不能结合。 结婚仪礼,各民族都不相同。纳西族婚礼比较隆重。一般人家婚礼三天,富裕人家五天。男方选定日期后,托媒人带酒、茶、米等礼物,去女方家商定婚期。征得女方同意后,方能正式确定结婚的日子。婚前一天,男方送去一份“红柬”,称“预报佳期”,同时送去礼物:金(银)耳环一对,镯头(银或玉)一副,金领扣一个,氆氇褂一件,纱帕一件,女袄两件,土布两件(送岳父母),猪半片(约30斤),酒席一桌(八大碗,一般是大肉、酥肉、丸子、粉丝、百合、竹笋、木耳、八角菜等)。 纳西族人举行婚礼有“不见天”的习俗。即在天井中搭一大棚,棚顶用布盖住,下铺青松毛。有钱人家还扎迎亲牌坊,挂宫灯,到处张灯结彩。所有人家都在洞房门头上挂一个用红纸裱糊的筛子,上插三支用柳树或桃树制作的箭,并在红纸上写上“麒麟在此”四字。屋里屋外都布置一新。 傈僳族人多择鼠日、猴日、蛇日或虎日结婚。壮族人多在牛日。怒族人在龙日、蛇日,普米族、彝族、白族支系那马人多在虎日。他们认为在这个日子举行婚礼,婚后家庭幸福,子孙兴旺。 许多民族都有结婚唱歌的习俗。泸水一带傈僳人结婚,大都由伴娘和亲友把新娘背到新郎家。男方在家门口摆一桌酒席,请女方客人喝酒,同时唱《迎亲歌》。 男方唱: 远方的亲人呵!像燕子一样飞来,像小鸟一样飞来。 簸箕里摆满了佳肴,酒坛里装满了美酒。 十二座山一样多的肉,七天七夜吃不完; 十三个水潭一样深的酒,九天九夜喝不尽; 请快快吃吧!请快快喝吧! 女方唱: 尊贵的亲人呵!你家的新娘送来了。 陪她来的是七十七位仙女,送她来的是九十九个神仙。 能拉弓射虎的阿哥呀!能挥刀开路的新郎呀! 莫夸你的屋里堆满了肉,莫夸你的屋里摆满了酒, 不吃完你们的饭菜我们不走,不喝完你们的酒我们不散。 普米族人去迎亲时,女方常把媒人和一歌手锁在屋里让两个对唱,若媒人唱赢,陪娘即立刻开锁;若媒人唱输,则必须喝全寨每家的一口酒,女方陪娘才放新娘上路。有的因此喝得烂醉,被人抬回去。 景颇族人结婚时,必须举行新娘“过草桥”仪式。《结婚歌》中描述的“草桥”是: 六蓬棒升草,拴着六头猪; 一蓬棒升草,拴着抱母鸡。 篮子准备好,长矛准备好; 牵来新娘子,就要过草桥。 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 齐齐两边站,迎接新娘子。 据说新娘“过草桥”会使新郎家六畜兴旺,家业发达。 哈尼族人娶亲,在新娘即将进入村寨时,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裙子,然后新娘才能入村。新娘进家门时,男方已婚姐姐从自己头上剪下三根头发,为新娘洗手洗脚后,新娘才能进入大门。墨江哈尼族人在举行婚礼时,夫妻要同吃一头猪的右前腿,然后才把肉分给大家吃。次日,夫妻要行砍柴烧火典礼,新郎砍三根柴,由新娘点燃。第三天,新娘煮三个芭蕉心给全家吃,表示“一心相爱”。 小三弦传情 拉祜族人与傣族人一样,实行“从妻居”。但与傣族人不同的是,婚礼可以在男女任何一方家中举行。在澜沧江等地,婚礼多在男方家举行;在双江、耿马等地,多在女方家举行。结婚这天,新郎新娘要一同下山背水,一同上山砍柴,然后将新背的水和新砍的柴送至女方家,同时举行婚礼。如在男方家结婚,举行完婚礼,新郎便带着生产工具,并抱公鸡和母鸡各一只,在亲友的陪同下,随新娘回到女方家居住。居住时期,一般是三年,这期间丈夫可以回家探视父母并帮助干活。三年后,丈夫可带妻子和子女回自己家,也可以重新盖房,另立门户。 旧时,哈尼、壮、布依、景颇等族,都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哈尼族人在结婚当晚,新郎与新娘不能同房,新娘与送亲的伴娘一同住,都不睡,一块聊天过夜。婚后新娘“不落夫家”,先返回娘家居住。待节日或农忙时,新郎去接回家里,方可同房。节日和农忙一过,又回到娘家居住。这样来来去去,一直到怀孕或者生了孩子后,才回到夫家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各民族一些落后的婚俗,已在不断革除,文明结婚日益成为社会风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