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冕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冕服

分类:【传统文化】

周代官员所穿的一种祭服。在周以前已初具形制,至周时服饰具备,定为服制。其服由冕旒、玄衣、缣裳及芾、革带、大带、佩绶和等组成。其服上有十二章花纹,其次序为:在玄衣上绘日、月、星、龙、山、华虫(雉)、火、宗彝(宗庙彝器);在楞裳上绣藻、粉米、黼(金斧形)、黻(两己相背形)。其图均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冕服按职位高低其服法和形制有所不同,有大裘冕、衮冕、冕、毳(cui音脆,指鸟兽的细毛)冕、希冕、玄冕等六种,称“六冕”。《周礼?春官?司眼》:“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公与王虽可同服,但其所戴冕旒则有区别。战国时期周代冕服制曾一度紊乱,至秦始皇时废止六服,规定凡祭服皆用黑色。后汉明帝时,又仿古重新恢复冕制。后历代虽屡有演变,形制不一,但此服制一直延续至清代灭亡。

古代祭祀礼服之一。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穿着的礼服。冕服的上衣下裳在颜色、章纹(图案)上各不相同。帝王冕服一般为玄衣楞裳,玄衣即黑色材料的衣服,楞裳即红色材料的围裳。上衣纹样用绘,下衣纹样用绣。章纹一般有十二,依次为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取其文丽)、宗彝(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章纹,其次,视礼节的轻重而定,与冕旒相称。

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的与冕冠相配合的礼服。冕服的衣式是上下分开的,上为衣,下为裳。所谓 “衣裳” 即由此而来。衣即上身所服。上衣的用途,是为了遮盖身体。冕服的衣式是交领右衽的,也即右裾压于左裾之上,这样既不露肌肤,又便于避寒暑。因为古人之衣是没有纽扣的,才将右裾做的比左裾长。裳,即冕服下身所穿,与裙相似。《释名?释衣》: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裳的用途是为了蔽体,遮掩性器官使之不外露。其来源于古老的遮羞布,即蔽于人前体的布片。冕服的上衣下裳,分别绘绣日、月、星辰、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礼之轻重,分别穿用六种冕服,这即所谓六冕制。除大裘冕是用黑羊羔皮制成外,其他五冕皆是玄衣、楞裳。玄,黑色,象征天色未明之时; 楞色是一种近赤近黄的颜色,象征黄色的大地。六冕中除大裘冕用十二章外。衮冕用龙、山以下九章,因所用服章以龙为首故称作衮冕。 冕用华虫以下七章, 虫以华为首故被叫做冕。毳冕所用章纹是宗彝以下五章,因宗彝所饰虎沃皆为短毛动物,故得名毳冕。?冕用粉米以下三章,玄冕则只在下裳上刺绣黼纹。冕服的衣裳是用大带系束,此外另有革带前系黻 (蔽膝) 后系佩绶。穿冕服时还要佩玉,足登赤舄。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东汉明帝时才重又获得恢复。三国魏晋时代,只有过草率的冕服制度。北朝的各皇朝虽然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也都采用了冕服。自汉魏以后天子一般只用衮冕,至北周天子有苍、青、朱、黄、素、元等十二种冕服。此时的冕服服色为皂衣绛裳。隋唐宋三代恢复了周代的六冕制,但常用的也只有衮冕一种。隋的冕服为玄衣楞裳,从唐后期至宋、辽、金、元各代用青罗衣、红罗裳。明代的冕服又改用玄衣黄裳。各皇朝的天子皆用十二章纹,其臣属的服章则各代多有不同,按照需要分别设置。

周代祭祀大典时帝王百官穿的衣服。有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等区别。冕服由冕冠、玄衣及楞裳等组成。冕冠包括冕?、垂旒,充耳等几部分。?是冠顶部的一块长一尺二寸宽八寸的前圆后方的木板、上涂黑色,下涂红色,前低后高,有前倾之势。?的前后两沿垂有旒,旒上缀有五彩玉,天子专用为十二旒,每旒缀十二颗玉,共用玉288颗,其中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还有九旒、七旒,五旒之分,缀玉的数量也依次递减为九、七、五。冕下面是冠,用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耳各垂一珠,叫?纩,也称“充耳”,意在提醒君主勿轻信谗言。玄衣即黑色上衣,楞裳即红色围裳,纹样因级别不同而有异,天子绘有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十二种图像。这十二章分别隐喻帝王贵族的风操品行。依次为:日、月、星――照耀;山――稳重;龙――应变;华虫(雉鸟)――华丽;宗彝――忠孝智猛;藻――洁净;火――光明;粉末――滋养万民;黼(斧形)――决断;黻――明辨。前八章饰于衣,后四章饰于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