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写春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写春联分类:【中国民俗】 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叫做春联。春联还包括有春条(单联)、春语(一段祝贺春节的话)、斗方(在一张方块红纸上写的字)等。 春节期间,各村各社,家家户户,到处都张贴着鲜艳夺目的春联。如“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横额:“大地皆春”)等;春条有“出门见喜”、“万福来朝”、“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春回大地”等。斗方有单写一个“福”字,张贴的时候要倒贴,取其谐音“福气到(倒)来”。也有将斗方代替门神的。春语如写“百行孝为首,万恶淫当先”、“从俭入奢易,从奢返俭难”。 春联和春条的内容,丰富多彩。张贴的时候,因地制宜。如给屋梁上张贴“抬头见喜”;给银柜上张贴“黄金万两”;给面瓮上张贴“米面如山”;给院庭中张贴“满院生辉”;给老年人床前张贴“身卧福地”、“寿比南山”;给青少年人床头上张贴“身强力壮”、“少者怀之”;给伙房里张贴“小心灯火”;给牲口厩里张贴“骡马成群”、“六畜平安”;给斗上张贴“日进斗金”;给粮仓上张贴“粮堆如山”;给车辕上张贴“日行千里,夜走八州”等等。总之,内容要有针对性,使人高兴、满意。 报喜(年画) (秦 岭 摄) 吉庆有余(年画) (秦 岭 摄) 写春联又称“写对联”,黑龙江人民非常重视这一年俗。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写了 “桃符” 的年俗。民间关于年的来源,流传着很优美的传说。据说在很早以前,世间有个称“年”的怪物,每过三百六十五天,便来到人间作乱,伤人畜,人们苦不堪言。后来经神点拨,才得知“年”这怪物最怕响、红色、火光,于是人们每当这一天便燃爆竹“劈啪”作响以迎“年”,贴“红色”对联、燃蜡烛以迎年。贴对联就是这么来的。 春联 (宋德胤 摄) 桃符是画像,据传最早是画神荼、郁垒的像。这二位是玉帝派往东海度朔山把守桃林大门,以防恶鬼扰乱的神将,这是早期的桃符,后演化为门神。 到了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改桃符为联语,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从此成俗,有了对联。 对联是年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被人称颂的对联,往往有三绝,即词工、字丽、意博,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珍品。 买春联 (宋德胤 摄) 仅举数例:宁古塔西阁庙山门联:“览千里云烟对三春花月,仰一时壮丽震万古威灵。”宁古塔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的西关帝庙大殿对联:“经文纬武立功勋将封侯侯封王王封帝帝封天尊浩浩乎不可尚已,出圣入神成变化汉至唐唐至宋宋至明明至大清荡荡乎无能名焉。”横批曰:“亘古一人。” 清宣统年间宁安知府大堂联:“此间丰沛旧都望山川葱郁犹存夏甸,无限江关情思听边声萧瑟如闻秋笳。” 萨布素书房联:“万里壮龙韬旗鼓生风气自壮,三军雄虎节笳角晓鸣天为高。” 方拱乾书房联:“挹林壑之清旷,乐琴书以消忧。” 吴兆骞书房联:“寄情风尘而外,养性山水之间。” 裕德厚药店联:“采得自天台青黄赤白三春艳,制来归药匣甘苦酸咸五味调。” 在乡间,人称能书写对联的人为“大先生”。从集市办年货买回红纸,要捧着红纸到大先生家排号,一般都要写祖宗联、灶王联、天地联、大门联、屋门联、仓房联、马圈联、猪圈联、鸡鸭鹅架联,还要写“福”字、“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等。 黑龙江地区流传的年俗歌谣曰:“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大年三十守一宿。”由此年俗可见,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写对子,二十九这天贴对子,贴对子是喜庆的事,由男人和孩子们贴,上联下联不能贴颠倒,“福” 字,“有” 字,都故意倒贴,寓意是福来到了、有余到了! 春节窗花 (宋德胤 摄) 过春节要贴对联、贴“福”字、贴“有”字,同时还要贴挂笺。据传此俗源于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马氏为穷神,民间为避穷神贴挂笺,令她“遇破而回”。挂笺是用五彩纸剪成,长约一尺,宽约七寸,中刻图案和花纹,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字样,下有纸穗,形如流苏,意为整张纸剪破了。挂笺和对联、“福”字、“有”字相配,贴在墙上或门窗上。有的贴单数,有的贴双数。 贴对联、“福”字、挂笺,就意味着过年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