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乐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乐舞分类:【传统文化】 朝鲜族舞蹈。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及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居住地区。农乐舞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舞队一般二十多人,队前由手持“农旗”(上书“农为天下之本”)者引导,后跟表演队,伴奏乐器有小锣、大锣、长鼓、法鼓、唢呐等。在田边或广场上,由一人手持小锣指挥大家起舞。时而列队成圈,团团旋转;时而分散四周,各自表演。其中“象帽”的表演最具特色。舞者头戴“象帽”,左手持短柄小扁鼓,右手握槌,边击边舞,同时甩动头部,使“象帽”顶上的“象尾”(细纸条,短者约三尺,长达丈余)绕身上下旋转,左右翻飞。节奏由慢至快,逐步形成高潮。舞蹈欢快热烈,风趣活泼,充分表现出了朝鲜族农民从事劳动喜获丰收的动人情景。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历史悠久,由狩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 多跳此舞。表现较自由, 舞者人数不限。男子舞时有的头戴“象帽”, 帽顶有长约一丈的“象尾”(纸条),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尾”绕身体旋转,风格健壮活泼,节奏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女子舞时各持一把小单鼓, 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爱劳动和欢庆丰收的情绪。转“象帽”是舞蹈中最精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旋转身体,同时转动“象帽”,头上下疾摆,眼球左右滚动,优美动人。伴奏乐器有小锣、大锣、法鼓、长鼓、喇叭、胡笛等,也有边唱边舞的形式。解放后经过加工整理, 已搬上舞台。 朝鲜族民间舞蹈。流行在辽宁的沈阳、本溪、抚顺、丹东的朝鲜族聚居区。它源于朝鲜古代祈祷人寿年丰的祭祀舞蹈,后发展成为具有农耕生活特征的自娱性舞蹈。农乐舞可以春播前或秋收后在广场表演; 也可以在农事劳动间歇时,群聚田间地头,由集体或个人即兴表演;还可以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途中,众人边行进边歌舞。各地区、各种不同场合的农乐舞,虽各具特点,但基本形式和动作则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 既有热烈的群舞场面,又有精采技巧的独舞场面;都充分反映农民在劳动之余、丰收之后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 ①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已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象征。生动活泼、美满欢快、积极激昂为其基本特点。农乐,也称“丰铮”、“乞军”、“军物”等。其表演以打击乐器鼓为先导,领头者为打铜锣人,开始、转换、变化、结束均由打铜锣者掌握指挥,表演时必须有写“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乐器演奏者和舞蹈表演者没有区别,演奏者同时兼舞蹈表演。同时,村民们扛着农旗,在野外广场上随着欢快的乐器声和锣鼓声尽情歌舞,祈求丰收,称“丰铮”。为村屯公益事业筹集资金,到邻近村屯表演,收取谢礼钱,故称“乞军”或“乞穷”。为鼓舞军人士气和娱乐等目的表演,故又称“军物”。现已发展成大型综合性舞蹈。其中长鼓手“立长鼓戏”,旋律复杂、多样,变化曲折。其音乐旋律体系多样,叫“十二拍”。象毛用10公分宽纸条制作,分大中小三种,长者10多米。此舞,深受观众欢迎,百看不厌,常演不衰。②舞蹈专著。赵得贤著。1982年,延边人民出版社用朝鲜文出版。 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朝鲜族中。在农事开始或结束时所跳的一种舞,系由庆祝狩猎胜利的舞蹈逐渐变化出来的。参加舞蹈人数没有限制,表演动作也比较自由。妇女表演时,每人手拿一把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分表现出对劳动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男子表演时,头戴 “象帽” (即 “彩帽” ) ,帽顶安着一米长的珠串,珠串末端系着长短不一的彩色纸带,其中短的约一尺多、长的可达40米。甩动头部,即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圆环,同时甩出五彩缤纷的纸屑,如同天上降下花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