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冠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冠礼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男女的成年礼节,男冠女笄。男子加冠前为 “童子”,接近加冠年龄为“弱冠”,至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行礼前先筮日 (选定加冠的日期)、筮宾 (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 次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 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缁布冠是用黑麻布做的冠,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爵弁是赤黑色的平顶帽子,是祭祀时戴的。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然后去见兄弟姑姊,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加冠后,标志进入成年,标志可以娶妻。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行笄礼后结发加笄。所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 (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年届 “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 古代男子成年加冠仪式。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时举行“成丁礼”,冠礼即由成丁礼演变而成。《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贵族男子20岁时,选定吉日由父亲主持,于宗庙举行冠礼。行礼时,来宾为受冠者加冠三次:初加缁布冠――黑色布冠,表示有治人特权;次加皮弁――白鹿皮帽,表示须服兵役;再次加爵弁――赤黑色丝帛平顶帽,表示可以参加祭祀。来宾并为受冠者取“字”。周代以后,历代所定冠礼,基本承袭周代而略有不同。历来,一般人并不讲究冠礼,但“冠”指成年一直沿用,如“未冠”、“已冠”等。 古代贵族男子成年时(一般20岁,天子、诸侯可提前至12岁)举行的加冠(帽子)仪式。古代贵族成年男子必戴帽子,年20而行加冠之礼,表示其已成年。《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周代贵族男子的冠礼在宗庙里举行,由其父亲或兄长主持。行礼前,先要通过占卜来选定吉日,并约请来宾参加。行礼时,由来宾给冠者加冠三次。先加用黑麻布做成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了治人的特权。次加用白鹿皮做成的“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即赤中带黑的平顶帽,表示从此有资格参加祭祀。每一次加冠,都要由来宾对冠者致祝词。三次加冠完毕后,主人设酒馔招待来宾,称为“礼宾”。礼宾之后,冠者拜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成年男子的别名),然后依次拜见兄弟姑姊。此后冠者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并带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和乡先生(退休居乡的官员)等,说明自己已成人,以得到公众的承认。最后,由主人向宾客敬酒,赠送礼品,冠礼方告结束。周代的冠礼是由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古代男子的成人仪式,因其主要仪式是加冠,故称 “冠礼”,在 “五礼” 中属嘉礼。冠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但在西周时,则演变为贵族男子的成人仪式。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说法,天子诸侯十二岁举行冠礼,士二十岁举行冠礼。汉代以后,庶人也可举行冠礼,如明朝就制订有 《庶人冠礼》,规定: “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举行冠礼后,男子就成为传统意义上的 “独立法人”,享有成年男子的种种权力和义务。古代冠礼的过程非常复杂,据 《仪礼?士冠礼》介绍,由冠者父亲请其 “僚友”担任节目主持 “宾”,其主要仪式是 “三加”: 先加黑麻布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 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 最后加赤黑色的细麻布做成的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特权。古人戴的冠与衣着是相配的,所以这“三加” 同时也意味着 “易服”,从衣服、腰带到鞋子,都必须有相应改变。与 “三加”具有同等意义的仪式是 “宾字冠者”,即在“三加” 完毕、冠者拜见自己的母亲后,由主持冠礼的 “宾” 为冠者取 “字”,即 《礼记?曲礼上》所谓 “男子二十冠而字”。又据《檀弓上》: “幼名,冠字。” 成人之后,名只用于自称,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许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字。命字以后,冠者去见兄弟姐妹,最后著礼帽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以取得社会各方面对其成人资格的承认。尽管明清品官以上人家仍行冠礼,但其礼仪已大大简化。冠礼是男子的成人仪式,与此相应,女子也有成人仪式,就是所谓 “笄礼”。笄是古代的一种发饰,多为玉制,女子成年后才可用笄,用时成双,斜插于两旁发际。贵族女子年满十五时,要举行结发加笄的仪式。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以区别于童年发式,俗称“上头”,这就是 “笄礼”。举行笄礼后,女子就可以许嫁男子,尽为人妻的责任,故《礼记?曲礼》: “女子许嫁,笄而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一种结发加冠的典礼。古人认为,头发是上天所赐而受之于父母的东西,所以终生都十分珍惜。除了 “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裟”以外, 在以后的一生中都是不再剪剃的。如果某人一旦被剃去头发,那便是他犯了罪。《楚辞?涉江》: “接舆髡首兮。” 又如《史记?季布列传》: “乃髡钳季布”。这种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就叫髡刑。随着年龄增长,头发也变长增多,男子到了二十岁,便要举行冠礼。冠礼属 “五礼” 中的嘉礼。《礼记?冠义》: “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 《周礼?春官?大宗伯》 也说:“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 其所以属嘉礼,是因为它是 “礼之始”,并且能够 “亲成男女” 的缘故。冠礼须在宗庙举行,士冠于祢庙,诸侯冠于太祖之庙,天子冠于始祖之庙。仪式由受冠者的父亲亲自主持。具体仪节隆重而繁琐,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卜筮。《礼记?冠义》;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 就是仪式举行之前要通过卜筮来选定日期,并卜筮来宾的人选。二是挽髻。就是将受冠者的头发聚束于头顶挽成发髻,具体手续由宾相担任。仪式开始,受冠者由宾相从东房揖出,就座, 宾相替他梳头、 挽髻、 加簪、 著。 到这一步,加冠准备工作告成。三是加冠。加冠一般由来宾中有德望的人 (亦经过卜筮) 担任,分三次加。首先加缁布冠,即黑麻布制成的帽子; 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 最后加爵弁冠,又称“雀弁冠”。是一种仅次于冕的帽子,广八寸,长一尺二寸,前小后大,颜色红中带黑,以细葛布或丝绵制成。由于其形象爵 (古代酒器),故名。但这些只是一般士人的冠礼,如果是诸侯的冠礼,其冠则为四加,即在三加的基础上,再加玄冕。如果是天子加冠,则须五加,即在诸侯四加基础上,再加衮冕。加冠毕,受冠者立于西阶,由负责加冠的来宾授“字”。“字” 就是表字,是根据受冠者的 “名”而另取的别名。“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表示受冠者已经长大成人了。至此,整个冠礼仪式才算基本结束。 也叫“上头”。男子的成人礼。宋代冠礼的举行并不普遍,北宋司马光说:“冠礼之废久矣。”南宋张?也认为冠礼“难行”,所以在其编集的《三家礼》中索性去掉此礼。可见宋代冠礼当只行于少数讲礼之家。宋代记载冠礼仪节的书有《政和五礼新仪》、司马光《书仪》和朱熹《家礼》三种,所载冠礼都是古礼的演变。相对而言,以《家礼》所载仪节较为简便。其要点是:男子年十五至年二十皆可冠,但必须父母无期服以上丧方能行此礼。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并延请主持冠礼的来宾。行礼之日,由来宾为冠者行“三加一醮”之礼。三加,即加冠三次,初加裹巾,再加帽子,三加幞头。醮,即三加之后,来宾酌酒授冠者,并致祝词,而后冠者饮酒少许。醮毕,来宾为冠者取字。此后,主人带领冠者拜祠堂,出见尊长。主人招待来宾并赠送礼品。礼成。从此,冠者就以成人的身分活动于家庭和社会了。 羌族男性成年礼,一般在18―20岁之间举行。农历八月间请端公在家里举行法事,清除不祥,到十月或十一月,亲友围火而坐,一巫师手执杉杆,上挂用纸做成的始祖像,冠礼人着新衣冠,面像下跪,另一巫师持白色公羊毛线系五色布条,作为始祖赠品,围在冠礼人颈上,然后,巫师和冠礼人一起下跪祷祀,求始祖庇荫,让冠礼人与天地同老, 日月同生。然后由族长叙述祖先历史,再由巫师念经,祭祀家中诸神。 清末近代以前,闽中、闽南等地仍流存“做出幼”或上头的冠礼习俗,但各地基本上却把这一礼仪与婚礼合并在一起进行,即男女在婚嫁前夕,要举行做出幼或上头仪式。在厦门等地,当事者将为子授室时,要卜日行加冠之礼。行礼之前,一般要预先告知宗亲族人尊长,邀其参加。冠礼一般定在迎娶当天的早晨,行礼之前,要备上写有红双喜的米筛、为冠者垫足用的竹凳子、一对红枣灯、纸制的喜车、铅米、芦刺、一片生猪肉、红丸白丸各二粒、制钱四文、两个鸡蛋、一双红箸、畚斗、木梳竹篦以及火炉等物。行礼之时,先在厅堂之中设交椅、几案,陈梳、篦于其上。冠者入席端坐,双足踏于竹凳之上,由预先请来的族中幼者执梳,栉发三下,另一人到案前举帽为之戴上。冠者随后起立,至祖先神像前礼拜,毕,又拜父母四拜。对伯叔宗人尊属,则行两拜礼。冠礼毕,冠者还要到外祖家拜见外祖父母及舅父母等人。一些人家行冠礼时还宴请宗亲乡老,有的仅食 丸,比较简略。民国《长乐县志》卷16冠礼条云:“男子无论年之大小,必于授室日榜其堂曰某(其父字)几男加冠表字曰某某(如无父则代以伯叔或兄)。”此亦即古代冠礼加冠之后授之表字的遗风。 冠礼,通称成年礼。男子一般18岁成丁,女子15岁成人,到时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宣告转入人生的成年阶段。这种礼仪以加冠作标志,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以前是“童子”,此后由社会承认,本人即享有社会权利,同时尽社会义务。 成年礼,仪式十分隆重,不仅要选好良辰吉日,还要选择冠礼的“大宾”。宋代,朱熹提倡冠礼改革,反对铺张浪费和繁琐程序,主张“关了门,将巾冠于子弟戴上”就行了,故宋以后冠礼从简,凡是到18岁的男孩,经宗祠添名后,就可以进入祠堂。近代此礼废止,只在法律上规定了法定的成年年龄。近年来,许多学校对18岁青年进行成人宣誓。 明、清时期徽俗,男子成年,经过冠礼,一般定在18岁生日的前一天举行仪式。剃去垂于眉际的幼童发标记,理发成髻,宴请宾客,极为隆重。加冠,必须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生日那天,正式取名、字,并说明取其“字”的含义,以兆成人。给女孩加笄,须是子孙双全的老太太。行过冠礼后,称“冠丁”。冠丁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献金“谢恩”,俗称“冠金”,数目多少视冠丁家境而定。 冠礼日开始叫号。有“响号”仪式,与冠礼日同时举行。怀宁县民间的做法是把号写在号绷子(用红纸、红木匾做成或用竹子扎成)上,挂到祖堂的山墙上,响号的人拜过祖宗和号棚子即成。响号之后要宴请亲朋乡里,为的使号呐喊得响。 冠礼。在明代以前,男子行冠礼,即成人礼。大多行于士大夫家。男童十四五岁留顶发,扎成总角。年满16岁,择日迎宾,告于家庙,拜天地、祖宗、父母,行三加礼。行礼时,冠多用唐巾、晋巾、甚至用进贤冠(无翅)。到明代,男子年16岁以上而冠,但不召宾,不行三加礼,多于冬至或元旦或清明,束发加网于首,戴冠盛服,拜天地、祖宗及尊长。士戴方巾,不戴圆帽。清代,剃发垂辫,古冠礼遂废。男年16岁以上,择日谒家庙或拜祖先神主于堂,祭拜后加冠,设宴席,由长者命字。清末民初,多于娶妇日,傧相以乐鼓导,设位中堂,父母冠而命字,遂迎亲。 满罗汉。清时,在湖州,在孩子16岁时行成人礼。这天叫“满罗汉”,男女都要做寿,办“罗汉酒”,吃长寿面,放鞭炮。父母要给孩子“扎新官”,马张上写“刘海蟾神位”。刘海蟾神类似红孩儿模样,头上扎两个总角,与财神菩萨为伍。扎新官用糕、桃(桃子形状的圆子)、寿(寿桃)、面、水果数样,还有香、烛、炮仗、百子炮。本家至亲,过房亲都到齐,而且都要送衣送物。习惯认为孩子办过罗汉酒,就正式成人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