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别失八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别失八里分类:【传统文化】 ①一作 “别石把”、“鳖思马”。古城名。故址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一说, 在今新疆古城)。初见于鄂尔浑突厥碑铭,因地有五城,突厥语称“五”为“别失”,“城”为“八里”,故名。贞观十四年(640)唐平高昌国,于其地置庭州。长安二年(702)在此置*北庭都护府,故亦称*北庭。九世纪后属*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受蒙古统治, 宪宗时置行尚书省,泰定帝时地入察合台汗国。②察合台后裔所建封建王国。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以建都于别失八里而得名。居民以畏兀儿族为主, 从事畜牧业。疆域相当今伊犁河流域及天山以北、额尔齐斯河以南地区。二十一年,其王*黑的儿火者遣千户哈马力丁等来朝, 贡马及海青。黑的儿火者死,子沙迷查嗣,永乐五年(1407)入贡。十六年*歪思汗弑纳黑失只罕自立为汗,徙部落西去,更国号亦力把里(故址在今伊宁市), 即改以亦力把里为国号。故地为瓦剌所有。 元代西北重镇。突厥语Bes-baliq,意为五城。粟特语作Pandjikath,意亦同。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以北之破城子。东汉为车师后王庭之地,6世纪下半叶起为突厥所据。640年,唐朝于此设庭州金满县,后为北庭都护府治所。790年,陷于吐蕃,后又为回鹘所有。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回鹘一支迁至西州,建立西州回鹘王国,别失八里为其王驻夏之地,并为西州回鹘的政治中心。五城和Besbaliq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地理志》及《毗伽可汗碑》,元代译名尚有别十八里、别石八里、鳖思马、别石把、别失八刺哈思等,八剌哈思为蒙古语,其意为“城”。 1209年,西州回鹘亦都护(Iduq-qut,畏兀儿君主称号)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 降成吉思汗,别失八里地遂并入蒙古,仍由亦都护治理,服属大汗。1221年,丘处机经过别失八里,称之为“大城”,居民中有僧、道、儒。1251年,蒙哥汗为加强对中亚的控制,立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以纳怀、塔剌海、麻速忽等主其事。次年,又分迁窝阔台孙合丹于此。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争位之战中,别失八里为阿里不哥占据。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控制此地,并立火赤哈儿的斤为亦都护。至元十三年,昔里吉叛乱后,海都进占别失八里,火赤哈儿退居火州。元灭南宋后,为加强对海都等西北叛王的防备,遣宣慰使綦公直率大批汉军、新附军进驻此地屯田,以备军食。同时,元政府还增设驿站,以利别失八里到内地的交通。十九年,又设立别失八里宣慰司。大量元军从内地通过这里去增援天山以南的曲先(今新疆库车)、斡端(今新疆和田)等地。二十三年,驻守别失八里的元军为察合台曾孙笃哇所败。笃哇军退后,元政府再度控制别失八里。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设北庭都元帅府于此,与同时设立的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分治天山南北。14世纪初,别失八里又为笃哇占据,以后长期为察合台汗国所有,但其政治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 14世纪中叶以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元末明初,察合台后王秃忽鲁帖木儿(Tuqluq-temur)后裔居于别失八里,明人即以此城名其国。该国境域相当今伊犁河流域及天山以北、额尔齐斯河以南地区,居民以畏兀儿为主,从事畜牧业。别失八里国与明朝往来频繁,其汗接受明朝册封,使者领明官职。永乐十六年(1418),察合台后王歪思西迁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明人遂改称其国为亦力把里国。此后,别失八里城便逐渐废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