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别开生面的桑树陪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别开生面的桑树陪嫁分类:【风俗文化】 杭嘉湖蚕乡的婚俗中,同样呈现出强烈的蚕桑文化特征。 在一些地方,男女双方定亲时,女方要“送蚕花”,把一张蚕种或是几条蚕当做信物,送到男方家中。这时候,做未来婆婆的则必定要穿了红色的丝绵袄去接,叫做“接蚕花”。媳妇未过门,先把自家蚕神的祥瑞送到婆家去,祈求它在今后的长期生活中保佑自己。这种所谓的祥瑞,当地人叫做“蚕花运”。 嫁妆也别开生面。往往要陪送两棵小桑树和一棵万年青,都是连根的,一到男家就要当场种下去。此外,还要陪送蚕火、发篓、淘箩、火钳等物品,而这些又都是养蚕生产中所必需的劳动工具。蚕火,指的是蚕室照明用的灯架子,象征蚕花火,也就是象征蚕花运。发篓,是采桑叶用的小竹篓子,称之为“发”,也是为了讨个好口采。这种别开生面的嫁妆中,传统的征兆信仰心理依稀可见,而表现得更强烈的则是蚕乡人热爱劳动务实的传统精神。蚕乡风俗离不开蚕丝生产的实际需要,这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嘉兴一带,则还有一种“看花蚕”风俗。新娘子嫁到婆家的第一年,往往要独力完成养好一张蚕种的蚕,以接受考验。村里人则根据她养蚕收成的好坏来品评新娘子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张蚕种的蚕养好了,新媳妇不但脸上光彩,说话也气粗,今后在家中的地位也高;万一养不好,谁也瞧不起她,甚至埋怨她把一种晦气带了过来。当地人把养蚕说成“看蚕”,新娘子的衣服一般又比较花俏,所以人们称这种风俗为“看花蚕”。 看花蚕的时候,老蚕娘总是诚心诚意地去帮助新娘子的,这也已成了蚕乡的一种道德规范。有一则民间传说,说新娘子刚过门,不懂养蚕技术,就去向大嫂请教。大嫂有经验,却心术不正,故意给新娘子一张在滚水里烫过的蚕种纸。只因当初用手指捏住的部位没烫着,侥幸留下一粒蚕种。新娘子就细心照料这惟一的一条蚕。这条蚕长得特别大,大嫂又妒忌了,趁新娘子不备,把蚕戳死。谁知大蚕是龙蚕,是蚕中之王,蚕王一死,附近的小蚕全爬过去为其吊唁,并为它吐丝做棺。结果呢,新娘子收到无数蚕茧,而大嫂房中的蚕则一条也不剩全爬走了,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则传说世代流传,陶冶着蚕娘的情操。看花蚕的风俗也正是在这种情操的渗透中,绵延不绝,闪烁着光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