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刺绣与琢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刺绣与琢珠分类:【地域文化】 据文献记载,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早在三国时就能织“斑文布”。吴国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说,他们“能作细布,亦作班[斑]文布,刻划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隋书?流求国传》说:“织斗镂皮并杂色苎及杂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缀毛垂螺为饰,下垂小贝,其声如?。缀铛施钏,悬珠于颈。” ③ 这说明台湾少数民族织布制衣、琢珠为饰由来已久。 (一)纺织 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已有关于西南海岸平埔族与日月潭周围邵族使用水平背带织机,用植物纤维和动物毛织布的记载。荷兰人C ?E ?S记其见闻说:机织中之最佳者,为犬毛织,宛然若泰西人(即欧洲人)之重羊毛织。盛蓄犬剪毛,并以犬毛?绳,代金银丝取缘。 ④ 清朝官吏、文人称这种织物为临毯,译名作“达戈纹”,或“卓戈纹”或“八尹洞”。郁永河《番境补遗》:“番善织临毯,染五色狗毛杂树皮为之,陆离如错锦,质亦细密,四方人多欲购之,常不可得。” ① 织造这种临毯的原料、织机等是这样的:黄叔?说,番妇用圆木挖空为机,围三尺许,函口如槽,名“普鲁”。以苎麻捻线,或用犬毛为之。横竹木竿于机内,卷舒其经,缀线为综,掷纬而织,名“达戈纹”。又织麻布,名老佛。 ② 达戈纹之所以能“陆离如错锦”般地色彩鲜明,是因为用茜草来染苎线或犬毛,有的线中还掺进了各色鸟羽,“斑斓相间”; ③ 同时采用夹织的手法,把这类彩色线“杂织领袖衣带间,相间成文,朱殷夺目”。 ④ 织造达戈纹,不仅表现了妇女们在利用植物纤维和鸟羽、兽毛及花纹设计方面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同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当时有一首《咏大甲妇》诗是这样写的: 大甲妇,一何苦,为夫窭饷为夫锄,为夫日日绩麻缕。绩缕须净亦须长,捻匀合线紧双股。斫木虚中三尺围,凿开一道两头堵。轻圆漫卷不支机,一任玄黄杂成组。间彩颇似虹霓生,绽花疑落仙姬舞。……日计苦无多,月计有馀褛。但得稍闲馀,轧轧事伛偻。番丁横肩胜绮罗,番妇周身短布阎。大甲妇,一何苦。 ⑤ 这诗是清朝台湾参将阮蔡文所作。他的诗生动地描写了平埔族妇女使用原始水平背带织机,织出“颇似虹霓”“胜绮罗”达戈纹时的辛勤与创造精神。 居住于中央山脉两侧的高山族各族的纺织工艺,与平埔各族略有异同。(1)纺织工具:雅美族使用圆板形的陶纺轮、排湾族用大橡实捻线。 ⑥ 织机有三种: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阿美六族,使用单综竭足撑住式水平机。织者坐在地上,以足撑住,使经线绷紧。泰雅、赛夏两族用中空桐木代替卷经棒进行织作(布农族兼用);雅美族使用绳系住式织机。把卷经棒的两端用绳子系在固定的横木上,使经线抻紧;卑南族使用架固定式织机。这种使卷经棒挂在可移动的架子上的织机,可能由雅美式的织机演进而成。 ⑦ (2)纺线原料:苎麻:卑南族剥取野生的柳?(Debregeasia edulis,Wedd.)树皮,将其纤维搓捻线织布;雅美族种植丝芭蕉(Musa textilis,Née,又名Abaca麻),取其纤维捻线织成芭蕉布。 ⑧ (3)染色:一种是染线,如前面提到的茜草;还有“以薯榔为主,再用树皮及草药相混而成” ⑨ 的染料,或用“蔓延草”根取汁(茶褐色)和煤汁相混染成带黑色的布。 ⑩ 一般说来,足撑式织出的布较短,绳系柱式织出的布较长。在技法上有平织、斜纹织、夹织和挑织等形式。泰雅、排湾、雅美三族可用白、红、黄等五色线织布, ① 图案有条纹、带纹、菱形纹和曲折纹。挑织纹饰多用在男子衣服上。赛夏、邹、布农和阿美四族男子的头巾、胸衣,及仪式用的无袖胴衣与背心,多半以白麻布为地,用红、黑、黄、绿、紫诸色线挑织成几何形花纹,并因衣服种类而异。如邹与布农两族的胸衣为斜方布一块,依直线挑织为若干宽窄平行的条纹,其宽幅纹带再挑织以菱形纹、方格纹等;窄带纹则挑以矩形、曲折形、蛇形纹等,手法至为工巧。阿美族通常在白色细布上,用黑色线缀以红线或杂色线,挑成云纹、插花纹及其他几何形纹,用以制作槟榔袋等。其花纹细致平整,乍看似为原织物,其实也是手工挑织而成。 (二)刺绣 刺绣纹饰通常加在女用衣服上。泰雅、赛夏、邹三族的刺绣不发达,花纹只有十字纹、曲折纹和点线纹等简单的式样。布农族的刺绣较纤细工巧。刺绣最发达的是鲁凯族与排湾族。鲁凯族以直线绣、缎面绣及炼形绣为特色。直线绣多用黑线在白布上绣出曲折纹及三角纹等;缎面绣的色调与十字绣相同,以红、黄、绿等色线在黑布上绣菱形与波浪纹;炼形绣多用来勾成花纹。排湾族多作十字绣,在黑布上绣以橙、黄、绿三色的菱纹、三角纹和花叶纹等。特别是妇女的长袍与围裙上的刺绣,极尽细巧之能事,以黑色细布为地,加上红、黄、绿、白以及金色线绣出的菱形纹与曲折纹互为构合,花式雅致。领口、袖边的图案,有X形纹、插花纹、垂条纹等。更高级的刺绣艺术,除直线纹外,还有弧线纹、环纹、花轮纹、蛇纹和人纹等,并有稀疏配置的典雅构图,看上去绚丽多彩。排湾族贵族男子的胸衣、上衣同样有如妇女长袍、围裙一样的刺绣花纹,以此表示他们的身份地位。 排湾族还有一种独特的贴饰工艺(见图),多用红色或白色布块剪成人头纹、人形纹和蛇纹,贴缝在黑布、蓝布或绿布制成的衣服上。 ② (三)琢珠 贝珠是泰雅、排湾、阿美等族的重要饰物,有时也兼作货币用。距今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垦丁遗址,已有贝珠出土。北部的十三行遗址,也出土了噶玛兰人使用过的贝珠。据公元1803―1806年漂流到台湾东部阿美族部落中的日本人所见,当时阿美族的琢珠方法是这样的:妇女们把叫做kokke的贝壳,放在火上烤到适当程度,切成约一寸见方的小块,用螺旋钻在中间打孔。再把这些小片穿在四尺许的竹弓弦上,用木头压着,放在砥石上耐心滚磨成圆状(或管状)小珠。这个日本人说,收留他的主人养育妻妾,多的达七八人,以此为业。单粒叫“阿卡”,用麻线穿成一串的珠串叫“查瑶”。用作与泰雅族人交易布匹的媒体。 ① 泰雅人用珠串作为装饰。有一种“珠布”(见图),就是用长短不一的珠串,或横或竖地排列,缝缀在麻布或其他织物上。据称,一块珠布上所缀的贝珠总数,最多的达到12.1万多粒。珠布、珠串制成的服装,专供部落首长、氏族族长或猎头英雄们在祭典、饮宴和舞蹈等场合穿着。同时,珠串、珠布(又称珠裙)和珠条束(一端系在一起的10条珠串)还充作货币用。张光直称其为“贝珠文化”。在各族中,泰雅族的这一文化最为发达。 排湾族的贴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