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刺血疗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刺血疗法

分类:【地域文化】

用针刺入体表的某些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而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简便疗法。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刺血穴位,如跌打损伤可在瘀斑块的中心及其边缘或上下左右取放血继。常规消毒后进针,深度约0.3~0.5毫米,快进快出,然后在每个针眼挤血或用拔罐法吸血,一般每个针眼出血0.1~0.5毫升为度。该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痧症、闭合性跌打损伤、外感发热、腰退痛等。

是针灸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治疗许多疾病。刺血疗法的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在四川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在石器时代,有一个庄稼人和一户猎人相邻而居。有一次猎人腿痛,在家休息了好久都不见好转,只好硬着头皮外出狩猎。上山时他把石头蹬翻了,摔在地上,恰巧把小腿外侧摔伤,流了一些血。出乎意料的是,腿竟然一点也不痛了。时隔不久庄稼人也因腿痛而卧床不起,猎人去看望时,说起了上次的经过。庄稼人听后,要猎人扶他到那石头处,故意摔了一下小腿外侧,伤痛竟然也减轻了一大半。这就是最早的刺血疗法。后来,人们将石头磨尖,拿着往病痛处刺出血,常常收到“石到病除”的效果。当时还没有穴位这个名称,刺血的部位笼统地称为“砭针处”。放血用的是锐利石头尖,也被称为“砭石”。由此可见,从远古开始,刺血疗法已在民间流传、发展。民间的刺血疗法与医生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刺出血,是有所不同的。民间疗法是先将一个瓷器打碎,捡取内中锋利的瓷片用两根竹片夹定,微露瓷锋,然后用线捆紧;在需要出血的部位轻轻一刺,使锋尖接触皮肤,以刚出血为度。民间认为此法可治搅肠痧。搅肠痧有两种症状:一种是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医生称为“干霍乱”;另一种是吐泻兼有。治疗前者用盐炒熨,并服用浓盐水即可治愈。对于后者则要刺之出血,才可得愈。刺搅肠痧出血有三种方法:一是在十个手指甲背后约一分许地方,以瓷片刺其出血;二是在手臂弯,察看有青筋处刺出血;三是在膝弯处用水拍打,看使其出现紫色时,再刺出血。

刺血疗法,还可用来治疗禽畜的病。如像鸡瘟,如其翅下出现一股青筋,刺青筋处出血,瘟毒就消失了。若是牛马病瘟,也可割破尾尖,使黑血滴出,瘟病也就痊愈了。此一疗法,适应症也相当广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