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功利之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功利之学

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学术思想。亦称“事功之学”。南宋时期反对理学空谈义理。主要代表人物有叶适、陈亮等。主张为学以实用合时为主,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性命道德。叶适指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卷23)陈亮强调:“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但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不自妨为一世英雄。”(见朱熹《晦庵文集?答陈同甫书》中所引)参见“叶适”、“陈亮”。

亦称“事功之学”。与理学重义轻利学说相对。以北宋李觏发其端,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等集其大成。李觏反对孔孟和理学家脱离实际物质利益空谈“仁义”的观点,指责他们“贵义贱利”的主张,完全是“贼人之生,反人之情”;强调“人非利不生”,“焉有仁义而不利”;主张把物质生活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生民之道,食为大”,“食不足,心不常,虽有仁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平土书序》)。南宋陈亮进一步提倡事功,反对理学讳言功利和空谈性命义理之学。认为“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人的物质生活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只有满足了人的物质生活要求,才能完全顺应人的天性;强调要“各务其实”,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认为“为士者”应该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应该能干练地处理政事,各种工作的人都能在其负担的事业中发挥具体的作用,社会、国家才能安定和兴旺。叶适则认为道义不能脱离功利,否则,道义就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谈。“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强调仁、义与功利是统一的,应该“以利和义”,使道义具有实际内容;反对“以义抑利”,主张兼重义利,讲求利民之术。功利之学与陈亮、叶适政治上主张抗击金人侵扰,争取国家统一的进步思想相一致,对批判当时朱熹、陆九渊奢谈心性之学有一定意义,对清代颜李学派以至近代魏源等倡导“实事”、“实功”的思想和实践,都起过积极影响。

南宋时期反对理学空谈心性而重视功利的学说。亦称事功之学。它并非排斥动机义理只讲效果功利,是主张兼顾二者而反对理学讳言功利。浙江永嘉的叶适和永康的陈亮是功利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批判理学家的空谈仁义、卑视功利,重视功效与动机的统一,集功利思想之大成。陈亮认为道在物中,义理在功利中,“义利双行,五霸并用”(《甲辰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他明确反对只“知议论之正当,而不知事功为何物”的“书生之智”(《戊申再上孝守皇帝书》)。叶适则明确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即道义离开功利就只是一句空话。陈亮、叶适倡导功利之学与他们政治上主张抗击外族侵扰,求国土统一的进步思想是相一致的。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对于批判当时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哲学有一定意义,对以后颜元以至近代魏源提倡的“实事”、“实功”和认识论上的“及之而后知”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积极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