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劳动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劳动舞分类:【中国民俗】 是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舞蹈,大多反映了草原牧民劳动生产的情形。表现草原柯尔克孜族妇女劳动生活的舞蹈,著名的如《擀毡舞》、《挤奶舞》、《缝花毡舞》、《舂米舞》、《织毛线舞》等,反映了柯尔克孜族妇女在草原牧区,不仅要忙家务,还要帮助男人照看牲畜、挤牛奶和酿造各种食品等生活情景。其动作细腻、形象,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反映柯尔克孜族男子劳动的舞蹈有《骑马舞》、《狩猎舞》、《放牧舞》、《种地舞》、《打场舞》和《搭毡房舞》等,这些舞蹈动作夸张形象,风格粗犷,用库木孜等乐器伴奏。 《采茶》、《扫蚕花地》、《卖花线》等民间舞蹈直接、间接地反映了浙江地区采摘茶叶、清扫蚕房、卖花线、种麦等生产劳动,表达了劳动人民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德与祈祷丰收、幸福的美好愿望。 (1)采茶舞。又名“采茶灯”。在黄岩、青田、永嘉等地均有采茶舞蹈,其中以《采茶》较具特色,其灯队由12名姑娘扮演“茶女”,一名男青年身穿黑短衫扮演书童(丑),一个女青年身穿长衫,手拿折扇扮演“大相公”。表演由“采茶”和“贩茶”两部分组成。采茶部分是小歌舞形式。“茶女”们手托12盏茶篮灯,灯上画有12个月的花朵,篮口上也各扎有12个月的花枝。在悠扬的丝竹乐和欢乐的锣鼓声中,灯队串家过户,在各家中堂、天井、院子等场所,载歌载舞。其内容主要有“整装”、“采茶”、“点花名”、“谢茶”四个段落。除表现摘茶、采茶的生产过程和茶女生活外,还有劝世、传知等内容。“贩茶”部分属地戏。通过姑嫂不和,姑娘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而引起夫妻冲突等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每年农历年底,农民们自发组织采茶灯队,正月初二开始,四处活动。由于青田彩灯舞,采用歌、舞、灯、戏四结合形式,并使用地方方言演唱,曲调全是民歌风格,生活色彩浓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2)扫蚕花地。“扫蚕花地”流行于德清县,大都在春节期间和清明前后表演,演出场合是乡、村举行的“马鸣王菩萨”庙会上,而更多的是蚕农请艺人到家中演出。每年清明时,蚕乡家家清扫蚕房后,就准备开始养蚕了。这时养蚕家要请民间艺人来蚕房表演“扫蚕花地”,以消灾求吉。“扫蚕花地”艺人,过去有半职业和业余的两种。“扫蚕花地”的表演形式多样,而以单人小歌舞为主,由女性表演,另有一人敲小锣小鼓伴奏,以后发展到用二胡、笛子、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伴奏。其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的情景。表演者头戴“蚕花”,身穿红裙红袄,高举铺着红绸的蚕匾登场亮相,象征着蚕花娘娘给人们送来了吉祥的蚕花。然后,表演者载歌载舞,做着“糊窗”、“采叶”、“喂蚕”、“做缫”等各种动作,模拟养蚕劳动。其舞细腻、稳健、柔美,全舞共38段歌词。最后,在表演者高举蚕匾,东家娘子接过蚕匾的高潮中结束。其他还有“含花钱”、“南山种麦”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