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匈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匈奴分类:【传统文化】 古族名。又称胡。秦汉以后始称匈奴。散居大漠南北,以游牧生活为主,汉时有些部落开始使用铁器从事少量农业生产。汉初南侵。武帝多次派卫青、霍去病征伐,其势渐衰。宣帝时,匈奴分裂,出现五单于对峙局面。元帝以宫人王嫱远嫁呼韩邪单于,结束百余年战争局面。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二部,留居漠北者,为北匈奴;南下附汉者,为南匈奴。汉末,南匈奴又分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前赵、夏、北凉等国。北匈奴则败于东汉和帝与南匈奴的联合进攻,部分西迁。 古民族名。据《史记?匈奴列传》 称,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的苗裔,商周时代称荤粥、猃狁,春秋时代称戎狄,战国时代始称匈奴。匈奴是游牧民族,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实行一夫多妻制,子娶后母,弟纳寡嫂,以防 “种姓” 之失。匈奴是典型的马上民族,人食畜肉,饮畜乳,衣畜皮,而畜食草饮水,故逐水草随时迁徙,居无定处。匈奴人骁勇善战,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燕、赵、秦三国苦于与匈奴为邻,索性筑起长城,将其阻绝在长城以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出击匈奴。楚汉相争之际,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 (匈奴君王尊号,意为 “广大”),东灭东胡,西破月氏,南并楼烦,北服丁零,控弦之士达到三十万,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汉高祖曾率大军亲征,结果反被冒顿围困在白登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后因重金贿赂阏氏 (单于妻),才得以突围而去。汉王朝派往镇守北边的韩王信、燕王卢绾等,都先后投降匈奴。汉高祖接受大臣娄敬的建议,选择宗室公主嫁给冒顿,约为兄弟之国,每年还要赠送大量丝绢酒食,这就是所谓的 “和亲”。和亲是一厢情愿,主动权在匈奴一边,因此在后来的五十多年间,匈奴单于根本不将汉王朝放在眼里,自称是“天之骄子”,想起了就要入塞杀掠抢劫一番。这种局面直到汉武帝时才彻底改变。从元朔二年(前129) 起,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多次深入漠北,出击匈奴,远达狼居胥山 (在今内蒙古五原县),并在此举行封禅天地的仪式。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切断匈奴右臂。汉宣帝时,继续对匈奴采取攻势,匈奴就只有招架之功了。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为北匈奴。北匈奴后被东汉与南匈奴联军击败,部分西迁,最后进入东欧,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匈牙利民族。魏晋之后,留居在北方和南迁的匈奴人还曾经辉煌一时,“五胡十六国” 中的 “汉”、“前赵”、“夏”、“北凉”,就分别是由匈奴人刘渊、刘曜、赫连勃勃、沮渠蒙逊建立的,司马氏的西晋王朝则是被刘渊推翻的。后来,匈奴人逐渐融合于鲜卑、柔然与中原民族之中,南北朝以后,匈奴之名在史册中就永远消失了。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商时称鬼方,西周、春秋时称狁,战国秦汉始称匈奴,活动于秦、赵、燕以北地区,过游牧生活,善骑射。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并不断南下侵扰。汉初,因国家贫弱,对其采取“和亲”政策。武帝时,开始转入军事反击。经过公元前127年至前119年,汉政权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后,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前52),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与汉一直友好相处。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右?硭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率众南降汉,屯居于五原西部塞,后又徙云中、美稷、朔方、定襄、雁门一带,被称为南匈奴,留居于原地者称为北匈奴。北匈奴于和帝时为窦宪击败,被迫西迁,越过中亚细亚、到达欧洲。汉末,南匈奴分为五部。两晋时曾建立赵、夏、北凉等政权。后逐渐融于汉族之中。 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胡”。其名称始出于战国。活动在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与东胡等屡次侵扰秦、越、燕三国北部边郡。前215年,为蒙恬所败,被迫放弃河套地区及王庭头曼城,向北迁徙。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于单于,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兰、白羊,北服浑瘦、屈射、丁零等族,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政权。前200年,在平城击败汉军,迫使汉高祖结和亲之约。老上单于继冒顿之位后,灭月氏,服楼兰、乌孙等西域诸国,在北部草原各族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此后,屡屡骚扰汉边境。前127年至前119年,两次被汉所败。前71年,遭丁零、乌桓、乌孙等联合攻击,从此势衰。前57年,发生分裂,五单于并立。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王莽即位时期,受王莽新朝歧视与压制,双方和好关系破裂。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奴屡受汉与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南匈奴于北魏时期分为5部,不再统一。西晋时,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曾建赵、北凉、夏等国。随着上述政权的消亡,其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亦称“胡”。中国古族名。战国时分布在燕、赵、秦以北地区。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为蒙恬所败, 弃河南地(今河套一带)及王庭 * 头曼城而北徙。秦汉之际, * 冒顿单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并东胡、月氏、楼烦、白羊、丁零,势力渐强,统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汉高祖七年(前200)大败汉兵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迫高帝结和亲之约。文帝初期,灭月氏,服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六族,势力强盛,不断扰汉边。元朔二年(前127),元狩二年(前121)、四年,屡为汉军所败。本始三年(前71)遭丁零、乌桓、乌孙围击,死伤近万,族众饿毙者达十分之三,势衰。继而统治集团内讧,出现五单于纷立和混战局面。甘露二年(前52) * 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保持和好关系达六七十年。新朝王莽奉行歧视和压制政策,屡与构难,并更“匈奴”名为“恭奴”、“降奴”,欲分其地为十五国,以便分而治之,为匈奴所反对,双方和好关系破裂。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者称 * 南匈奴,留居漠北者称*北匈奴。永元(89―104)初年,北匈奴屡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部分留居漠北,后为鲜卑所并。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朝魏,留居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部众分为五部,散居各郡县,不复为统一势力。两晋时,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曾建前赵、北凉、夏等国。以游牧狩猎为业,间事农业,“种黍襟”,“有积粟”,手工业能制弓矢、刀铤、车辆、“服匿”(陶缶),常与汉人互市。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匈奴人所建少数民族政权。秦二世元年(前209),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势力日盛。匈奴西破月氏,东击东胡,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攻占秦河南地(今河套),统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其首领称为“单于”, 以下高级官吏依次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主管军政,均由单于子弟、本部落贵族担任,皆世袭。此外,另有左、右骨都侯等辅佐政务。一般由异姓贵族担任。匈奴还有不成文法。秦初,匈奴分布在阴山南北地区,屡次南下,危及秦边。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使蒙恬率军往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重置九原郡。汉初,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汉高祖刘邦率军迎击,遇伏,被围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达七天七夜,不得已派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交易。汉武帝刘彻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余年休养生息,国力渐充,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同时武帝遣使出使西域,约结月氏,联姻乌孙,力图斩断匈奴右臂。神爵二年(前60), 日逐王降汉,西域道通,汉置西域都护府,西域诸国多属都护管辖,匈奴僮仆都尉不复存在,匈奴势力日衰。不久,匈奴统治集团内讧,五单于争立。宣帝甘露二年(前52),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48), 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率漠南八部归降于汉,匈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北匈奴。西晋时,南匈奴后裔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