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和故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北京和故宫

分类:【地域文化】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从在周口店发现古人类化石表明,大约在5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这里因位居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间的交通要冲,春秋、战国时燕国就在这里定都――蓟。秦置蓟县,治所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后来一直是郡、州的治所,为地区性的重要经济和政治中心。辽代建为陪都,称燕京。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清称京师,通称北京。金中都城建在今广安门一带。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中都城东北,以什刹海东缘为中轴另建新城,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1283年全部建成。蒙语称汗八里克,意为汗城。城东西两侧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到今东西长安街,北到今德胜、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元大都城规模宏大,宫殿壮丽,户口繁庶,商业发达。城廓居住亦多外国商人,是当时世界少有的大城市。明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名顺天府,并在大都城基础上建内外两城,逐渐奠定了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模。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于此。以后,京城内外陆续增添了许多园林、坛殿,构成了极其壮观的建筑群。1911年辛亥革命后仍以北京为首都。

北京的历史演变,先是形成部落、方国、诸侯领地中心,进而成为封建统一王朝北部地区的重镇,随着多民族统一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终于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从久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北京是古代北方各民族融合、凝聚之地,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同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凝聚地。从辽、金以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说是逐代高大起来,从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北京直至清代的京师,其发展、升华的轨迹是十分清楚的,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辐射全国历千年,至今不竭。作为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则是位于北京市区中心的紫禁城。

故宫,旧称紫金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在当时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心,曾有24位封建皇帝居于这里君命天下。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中间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但仍保持着初建时的布局。

整个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1087市亩),东西长760米,南北宽960米,有大小宫室9000多间。造型庄重,布局严谨。周围环有高10米多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故宫的主体建筑午门、前三殿、后三殿和神武门布置在作为京都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依对称格局排列两侧。故宫按功能分前朝与内廷。前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殿堂体型宽阔,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三大殿中又以太和殿位居突出地位,它座落在8米高的汉白玉雕石台上,宽64米,进深37米,殿高27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后部自乾清门以北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宫廷外还建有优美雅致的御花园。整个皇宫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意图,表现了封建君主的“尊严”和等级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建造这样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封建统治者,为了修建这座皇宫,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统计。据文献所载,明初修建时,曾役使了10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三大殿,仅采木一项,就费银930余万两。建造所需的木材,明代大多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大多采自东北各地。无数劳动人民在丛山峻岭间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所用石料,多采自房山等地,石料往往重达万斤,甚至数十万斤。采石和运石的民工,冒着严寒和酷暑,从事极为繁重的劳动,许多人因此伤残和死去。现今保和殿后檐台阶上那块重达20多万公斤的云龙雕石,可说是当世劳动人民蒙受苦难的见证。

故宫是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掌管和行使权力的中心,其中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和军机处,是其主要活动场所。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新皇帝即位,都要在这里宣布所谓“即位诏书”,接受臣仆祝贺。太和殿及其“宝座”,实为封建皇权的象征。乾清宫在清雍正前,是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不少奏折是皇帝在这里批阅的。清代从雍正以后,帝王统治活动的中心转移到养心殿,皇帝在这里接见外使、臣仆,与军机大臣们策划机要大事等。那拉氏(慈禧)的“垂帘听政”就是在这里搞的,各类屈辱的卖国条约也多是在这里签订的。军机处值房在乾清门外西侧,清雍正以后,军机大臣就是在这里值班,随时听命皇帝的召唤并秉皇帝的意图起草和发布种种命令。在其后的130多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是清王朝所谓“机要”重地。坤宁宫在清代是封建皇帝举行大婚典礼的地方,东、西六宫等处是后妃居住的地方,这里每一所宫殿的布置、陈设,极其奢侈豪华,其中的储秀宫和乐寿堂,曾为那拉氏(慈禧)的住所。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宫中生活费用的开支,平均每天耗银一万两以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明清两代最高统治中心的故宫,也多次受到了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冲击,最后终于在这里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据文献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修建皇宫过程中,湖南就爆发了采木工匠的反抗斗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进驻皇宫,明最末一位帝王朱由检(崇祯),吊死于煤山(景山)。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革命农民在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发起了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京郊起义的一支农民军曾冲进了皇宫,在隆宗门一带与清军展开了激战。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代统治者在养心殿签署了下台“诏书”。清亡后,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并准备在太和殿搞“登极大典”;1917年,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张勋等人的导演下,在养心殿上演了几天“复辟”的闹剧。这都不过是封建余孽们,在封建王朝终结时几番挣扎而已。

1913年,故宫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4年,故宫前半部成立古物陈列所,展出青铜器、陶瓷等文物。1925年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1947年陈列所与博物院合并组成故宫博物院。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前夕,曾将大批文物、档案运往上海、四川。战后运回南京。1949年前后这批文物一部分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部分运往台湾。现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分两大类:一是明、清两代宫廷史迹陈列,布置了清代帝后生活起居的陈设;二是中国历代艺术品的陈列,分下列各馆:1.历代艺术馆:陈列中国古代艺术品,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代的青铜器、陶瓷、绘画、书法、雕塑及竹、木、牙雕、景泰蓝、玉器等各种艺术作品。2.陶瓷馆:陈列有彩陶、白陶、釉陶、青瓷、白瓷及青花、釉里红、三彩、五彩等各种釉色瓷器。3.绘画馆:汇有历代名家绘画、书法。其中有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韩?《五牛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郭熙《窠石平远图》、王希孟《千里江山》、赵佶《听琴图》等,都是历代珍品。4.青铜器馆:陈列有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部分青铜器。有礼器、祭器、兵器和大量日常生活用品。5.珍宝馆:展出有金、银、珊瑚、珍珠、象牙、翡翠及各色宝石制作的工艺品。是故宫收藏的奇珍异宝的一部分。6.钟表馆:陈列18―19世纪时期中国制造和由英、法等国购进或献赠的各色各样钟表,新奇精巧,独具特色,兼具实用和观赏两种价值。

北京、故宫和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古老而久远,博大而精深;也是世界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独具民族特色,庄重而秀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