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医林改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医林改错分类:【传统文化】 医书。清人王清任(1768―1831)著。于道光十年(1830)成书。凡2卷,17篇。上卷据其亲临坟冢、刑场所观察尸体脏器结构及动物解剖实验,绘成《亲见诸脏腑图》25幅,改正历代医书脏腑记载中的某些错误,如纠正肺有“行气之二十四孔”,说明“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等。下卷论述半身不遂等疾病及治法,列举20种气虚症,50种血瘀症,阐述逐瘀活血、补气活血等理论和治疗方法,创制方剂30首。其血腑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至今乃为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等症良方。 中医学著作。全书2卷,清?王清任撰。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宋勋臣,河北玉田人,曾做过清代武庠生,并获得过千总的头衔。后来,他专心钻研医术,并到北京城开设药铺,医术甚高明,在京城一带,颇有名气。后来,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体脏腑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发现古书上,包括《黄帝内经》在内,对脏腑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他决心加以改正。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因而决心对人体内脏进行实地观察,以纠正古书中之错误。后来适遇当时瘟疫病流行,死伤甚多,穷人无力埋尸而弃之荒野,他借此认真实践和观察,并绘出内脏图,最后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纠正了古人在人体解剖学上的不少错误,其中如对肺脏及气管的描述,相当精彩、准确;还提到卫总管(实指大动脉)在胸部、背部与诸器官相连的情况,对于胃肠的解剖构造、腹内器官包括肝、胆、胰等脏器的描述,都比较正确,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他在对待古人错误的态度上,大胆改革,不因循守旧,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也因为限于条件,书中还有一些错误存在。此外,书中对疾病强调瘀血的病因病理,并提出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自拟一些方剂。这些见解有自己的创见,其方剂经现代研究,对某些病证效果甚好。现有铅印本存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