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八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八杉分类:【地域文化】 “十八杉”,指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地流行的种杉美俗:每当孩子出世,家人就 山上栽一百棵杉树苗。18年之后,孩子已经长大,而经心管理的杉木也正长成材。 时,男婚女嫁也正是需要费用的时候。这些杉木便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贵州是全国十大用材林基地之一,指的主要是黔东南。锦屏县的杉木驰名全国云南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种类很多,向称“植物王国”。滇西北是我国重要林业基地 明代以前,云贵高原的森林资源没有得以很好地开发,存在的是莽莽的原始森林。清乾隆年间,进士赵翼曾写有一首长诗,吟咏云南的森林情况。长诗名《树海歌》,其中有如下一些诗句: 洪荒距今几万载,人间尚有草味在。 我行远到交趾行,放眼忽惊看树海。 山深谷邃无田畴,人烟断绝林木稠。 禹刊益焚所不到,剩作丛箐森遐陬。 经皆盈尺高百寻,此功岂可岁月论。 始知生自盘古初,汉柏秦松犹觉嫩。 五层之楼七层塔,但得半截堪为楹。 惜哉路险远难出,仅与杜栎同全生。 但是在贵州黔东南,因有清水江可通长江,而使当地的杉木得以开发,而且由此而使苗、侗人民总结出人工育杉方法,发展林业经济。 明末清初,黔东南清水江沿岸尤其是锦屏的木材贸易日趋兴盛。当时闻名全国的大商人集团都出现在黔东南林区。如徽商、粤商、晋商、闽商、浙商、江西商、陕西商、江苏商、京师商等。最早来到的是安徽、江西、陕西的商帮,号称“三帮”。接着是号称“五?”的湖南常德、德山、河佛、洪江、托口的商帮,稍后便出现来自大冶、黄州、武信、金苏等地的“江汉帮”。因为都来自长江流域,故总称“下河水客”。他们主要在锦屏的王寨、茅坪、卦治等三个苗村侗寨从事木材生意。而号称“上河山客”的苗族侗族商人,则从林区采购木材,运集上述三个村寨,卖与水客,常成交额达白银约300万两。山客采购木材的踪迹,遍及清水江流域能盛产杉木之处。当然也有上游一些苗族自己放排到下游,直接与木材商人接触。笔者的家乡在黔东南雷山县西江乡的开觉村,顺村前小河到巴拉河,再往下即达清水江。据说本家族原来使用汉姓“杨”,因为曾祖中有一个人苗名叫“里”,他放杉木到湖南洪江出卖,当商人讯及他的名字以便入账时,他不知问汉名还是苗名,便回答苗名:“我叫里”。商人便写为“李”,从此便姓“李”。这足见当时杉木贸易的范围之广。 成书于乾隆间的《黔南识略》(爱必达著)记载:“郡内自清水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尽日,无隙上,无漏阴,栋梁亲角之材,靡不备具。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买络于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乾十二年(1747年)湖南巡抚呈送二部的奏文中说:“桅、断二木,近地难觅,须上辰州府以上沅州、靖州及黔省苗境内采取。”这即是明末清初享誉全国的“苗杉”及其生产、贸易情况。 杉木贸易的勃兴,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就了一代少数民族新兴商人阶层,一方面又涌现出一批新兴的商业集镇。同时,商品经济冲击波也冲击了清水江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 杉木贸易的繁荣,采伐量骤增,林源锐减。为了使林业资源永续使用,苗族和侗族人民创造出一套人工造林的配套技术。一般认为这套技术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十八杉”便是这套技术的成果。 人工造林过程一般是: 开荒备地 春天砍伐草木,烧灰作肥,四月份垦地,种植小米或玉米。秋后翻地过冬,次年春碎土整地,准备栽种杉树。 育苗栽树 深挖地,细碎土,整理苗床,春时播种。苗出,锄苗追肥,去弱留壮。栽时窝距六尺。苗直栽,覆碎土,上竖防坠石损苗。 林粮间作 栽树的头两年,于苗行间种玉米两季,借以松土增肥,助苗生长。 抚育管理 树苗逾两岁,不再间作。每年四月锄苗,七月松地,覆盖表土。五年之后,每年修枝一次。 一般认为,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人造杉林,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