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恶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刑律规定的十种从严惩治不加赦免的罪行名目。北齐刑律有“重罪十条”之名。隋文帝开皇年间更定《新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孝,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隋书?刑法志》)唐代张九龄《封赦书》云:“大辟罪已下,罪无轻重,咸赦除之,惟十恶死罪,不在此限。”自此历代封建王朝刑律相继沿用(只有元朝称“诸恶”)。②佛家语。亦名十恶业,对十善而言,即身业杀盗、邪淫,口业妄言、两舌(离间语)、恶口(恶语)、绮语(杂秽语),意业嫉妒、策恚、骄慢、邪见(即不信因果)等。 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所规定的不可赦免且处罚严酷的10种重大罪名。其内容是:一“谋反”,即图谋以各种手段反对或危害封建王朝统治的行为;二“谋大逆”,即图谋毁坏皇帝的宗庙、陵寝、宫阙等行为;三“谋叛”,即阴谋背叛朝廷而投奔外国或投降伪政权的行为;四“谋恶逆”,指殴打和谋杀尊亲属的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五“不道”,指杀无死罪者或杀人后肢解尸体及利用迷信手段“背违正道”的害人行为;六“大不敬”,凡对帝王人身安全及尊严的各种侵犯行为,都可认为是大不敬;七“不孝”,指子女不能善事父母,对父母缺乏孝敬之心,包括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的言语和行动;八“不睦”,指亲族之间互相侵犯的行为,如谋杀或出卖五服以内的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上尊长和小功尊亲属;九“不义”,指杀害长官、业师等行为;十“内乱”,指家族之内的犯奸行为。“十恶”罪名是逐渐形成的。秦汉以后,陆续出现“不道”、“不敬”、“大逆”、“不孝”等罪名。北齐时开始加以规范化,定有“重罪十条”。隋《开皇律》因北齐律,正式以“十恶”罪名规定于法典。唐律因之,“立十恶,以惩叛逆、禁淫乱、诅不孝、威不道”(《唐六典》卷六)。《唐律疏议?名例律》还进一步说:“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唐以后,除元代改为“诸恶”外,其他各代皆袭用此名。 十种最严重的罪名。在秦法汉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北周、北齐谓之“十条”,隋《开皇律》始名“十恶”。宋承隋唐旧制,法律上也有十恶的罪名。其具体条款是:(1)谋反。指企图改朝换代。(2)谋大逆。指企图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3)谋叛。指企图叛国投敌。(4)恶逆。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或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及父母。(5)不道。指杀死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制造、储藏蛊毒而用魇魅邪法害人。(6)大不敬。指偷盗大祀敬神之物、乘舆服用,偷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而不按本来处方或标错御药,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直呼御名情理切害,对抗制使而无人臣之礼。(7)不孝。指告发、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而分家和供养不周,居父母丧而身自嫁娶、作乐、不穿孝服不守丧制,闻祖父母、父母丧而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8)不睦。指谋杀及贩卖缌麻以上亲属,殴打、告发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和小功尊属。(9)不义。指杀死本人所属的府主、刺史、县令及正在受业的老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闻夫丧而匿不举哀、作乐、不穿孝服不守丧制及改嫁。(10)内乱。指强奸小功以上亲属、父祖之妾;和奸也算。十恶是不赦的罪名,不仅犯者得重罪,有时地方长官也要受连累。宋法规定,百姓中有犯恶逆以上者,州县长官都要量事贬降,知州以上要附表自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