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部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十部乐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宫廷乐舞。亦称“十部伎”。用于宴享。唐武德初年沿隋制奏九部乐,即《燕乐伎》、《清商伎》、《西?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太宗时,……乃平高昌,收其乐。……自是初有十部乐。”(见《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十部乐》中,只有《燕乐伎》和《清商伎》两部为汉族乐舞,其他八部均为兄弟民族和外来乐舞,且大都以国名、地名为乐部名称。《十部乐》中,某些乐部不只一个舞蹈,如《清商伎》并习“巴渝舞”,《龟兹伎》中设有汉族“五方狮子舞”。参见“七部伎”、“九部伎”。

为唐代宫廷宴乐,用于朝会大典。是由前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发展而来的。隋代开皇初年(约581―585),统治者为了夸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显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继承南北朝乐舞的基础上,对汉族传统的、少数民族及外来乐舞进行了集中整理,制定了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隋大业中(605―618)又增加《康国伎》、《疏勒伎》。把《清商伎》列为第一部,改《国伎》为《西凉伎》,成九部乐。唐代继承了隋代的乐舞,沿其旧制。唐贞观年间,废除《文康伎》,创制了《燕乐》并列为第一部,又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始有唐十部乐。封建统治者为笼络民心,历来较重视汉族以外的民族民间乐舞,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宫廷,就设有“四夷乐”(泛指四方各部族乐舞)。十部乐中也多达八部是兄弟民族或外国乐舞。唐以后的封建王朝也设有“四夷乐”。十部乐中的外族乐舞,大多在南北朝时已经传入中原,并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足见当时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繁盛,由此也促成了音乐文化的高度繁荣,为当时世界所瞩目。下面将十部乐中各部乐舞的简单情况分述于后:①《燕乐》,为首部,主要是歌颂当时的统治者和祝福唐代的兴盛。包括四部乐舞,即《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和《承天乐》。②《清乐》,亦称《清商乐》,主要是汉、魏、两晋及南北朝以来长期流传民间,而后被宫廷采用的中原地区传统乐舞,源于汉代相和歌。为汉族传统乐舞的集大成者,被尊奉为“华夏正声”而居隋九部乐之首。其特点“舞容闲婉,曲有姿态”,“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则莫与为比”。③《西凉乐》,西凉是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之一,位于今甘肃西北部,当时是由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因此,西凉乐既吸收了汉族乐舞,又受到西域乐舞的影响。隋制七部乐时,改《西凉乐》为《国伎》列为首部。增为九部乐后,又改称《西凉乐》。其特点是“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均见《旧唐书?音乐志》)。可见其流行盛况。④《天竺乐》,古印度乐舞。随着佛教自印度的传入,佛教艺术(包括舞蹈)也传入我国。现存郭煌壁画中,多姿多彩的礼佛娱佛舞姿,很多具有浓郁的印度风格。⑤《高丽乐》,高丽,是古代居住在鸭绿江沿岸的今朝鲜族先人。《梁书?诸夷传》载:“高句丽……其俗喜歌舞,国中邑落男女,每夜群聚歌戏。”436年北魏征服北燕,得冯氏政权的高丽伎,传于中原。⑥《龟兹乐》,龟兹古国在今新疆库车,《龟兹乐》在隋唐间有重要地位,为胡部诸乐之首。《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⑦《安国乐》,安国,今中亚布哈拉一带,属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⑧《疏勒乐》,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尔及疏勒一带。⑨《康国乐》,康国即今中亚撒马尔罕附近。著名的“胡旋舞”出于此乐,其舞节奏鲜明、强烈。⑩《高昌乐》,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古代是中原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北道的交通枢纽。后五部均属西域乐舞。早在汉代,西域乐舞已逐渐传入中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更是盛行不衰,不但在宫廷设立专门乐部,在民间亦广泛传播。这里有民族迁徙杂居的原因及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些乐舞本身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使人耳目一新,受到普遍欢迎。唐杜佑《通典》中生动地描写了西域乐舞的风貌:“胡舞铿锵镗骛,洪心骇耳。……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隋、唐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因为其来自民间,生动活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隋、唐时代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广泛交流、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