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严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严寺分类:【文化精萃】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部。辽代始建,因寺内曾奉安辽诸帝石像、铜像等,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1122年 (辽保大二年) 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又重建。明时收为官产,宣德、景泰年间曾大规模修缮。明中叶后成上下两寺,格局不同。清初又遭破坏,屡经修缮成今天的规模。此寺主要殿宇皆面东,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惯有关。华严寺是我国内辽金时期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始建于十世纪辽代。时佛教华严宗盛行,寺因《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名之。当时具辽皇室祖庙性质。明代中叶后析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一体。大雄宝殿为上寺主体建筑,辽初建,按契丹“信鬼拜日”习俗而坐西向东,辽末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重建。面阔9间,进深5间,单檐五脊顶,面积1559平方米,为我国现存最大木构佛殿。薄伽教藏殿为下寺主体建筑,辽重熙七年(1038)建。殿内侧列重楼式藏经柜38间,后部作天宫楼阁5间,木构精绝,系国内仅存辽代建筑模型。壁藏存明清佛经1700多函,18000余册。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西大同市西部,建于辽代。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按其习俗,寺面向东方,寺内曾奉安辽代诸帝的石像、铜像,因而华严寺具有太庙性质,是辽金时期佛教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大部被毁,后依旧址重建。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相互毗邻,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谨,井然有序。 大雄宝殿位于华严寺内西北隅。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殿面阔9间,进深5间,单檐庑殿顶,建在4余米高台基上,正脊上琉璃鸱尾高约4.5米,是现存辽金时期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内的柱列配置采用减柱法,扩大了室内面积以便于进行佛事活动。殿内莲花台上端坐金身五佛,三尊系木雕,余二佛与诸胁侍菩萨皆为泥塑。佛坛两侧侍立二十诸天神,神态不一,姿态各异。四壁画面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绘有释迦牟尼传记、说法图“七地九会”、罗汉图及千手千眼观音等民间绘画,采用山石、云树、楼阁隔联的手法,以石青、石绿为主色,附以沥粉贴金,色彩艳丽,保存完好。 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砖雕二门东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及山门。布局较随意,建筑风格洒脱。 薄伽教藏殿建于1038年,是存放佛教经典的殿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外观檐柱生起显著,屋顶坡度平缓,两山出际颇远,单檐歇山顶,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殿内结构分内外槽,为金箱斗底槽构架。内槽设有凹形佛坛,宽阔的佛坛上列有33尊佛和菩萨像,中央三世坐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并列,佛顶各有斗八藻井;环绕三世佛的弟子、菩萨、供养童子等,坐立相间,井然有序;趺坐于灵台上的四大菩萨神态娴静端庄;余诸神姿态各异、体态自然,是辽代彩塑的艺术珍品。外槽沿外壁排列上、下二层重楼壁藏,共38间,下层为经橱,每间一橱,橱上为腰檐。再上为上层平坐和勾阑,内建佛龛和行廊,龛顶上覆屋顶瓦垅,脊兽、鸱吻齐备,高低起伏,翼角错落,被称为“天宫楼阁”,表现了小木构建筑玲珑剔透之美。小壁藏是按想象中的天宫式样做成的建筑精致模型,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有着重要价值。 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体现了我国辽金时期建筑特点及风格。 佛寺名。在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寺始建于辽,辽代盛行华严宗,故在云中 (即今大同一带) 特建华严禅寺,并曾奉安辽代诸帝石像、铜像,所以当时还具有辽室祖庙性质。寺内主要殿宇皆坐西朝东,符合契丹族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辽末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元重建。明代扩建重修,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由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边廊庑组成。大雄宝殿始建于辽,辽末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 (1140) 重建。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建在4米高的巨大台基上,是现存辽金时代最大的佛殿。殿内供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为明代塑造。四周为清代壁画。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主,殿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 (1038)。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结构精巧,犹存唐代遗风。殿内佛坛上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彩塑佛像,有三世佛、弟子、胁侍菩萨、童子等,神态动人,技法娴熟,尤以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婉丽动人,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殿内依壁有重楼式壁藏(即藏经柜)38间,后窗上起天宫楼阁5间,以拱桥形式与左右壁藏上层相连。是国内惟一仅存的辽代建筑小木作,是研究辽代建筑的实物模型。壁藏中曾贮藏过辽朝大藏经,后遗失。现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华严寺的辽金木构建筑气势雄浑,形制古朴,是我国古代木构遗存中的杰作。华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塔 位于大同市西,是一处气势雄伟的辽金建筑群。华严寺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现存寺内的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皆为辽代遗构。辽末兵火波及,寺院局部焚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大同)皆为别都,华严寺受到皇室重视,数百年间为城中巨刹。元、明之际受战争破坏。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大同遭清兵屠城,寺院再次遭到摧残。后经修建,成今日规模。华严寺分上下两寺,坐西向东,上寺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寺以薄迦教藏殿为主体,其他建筑都围绕着这两个中心布列在两条东西方向平行的中轴线上。主殿东向,体现了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习俗。大雄宝殿殿前设月台,正面置石级,周围装勾栏,是辽代建筑的流行作法。薄迦教藏殿为下寺主殿,薄迦即梵语佛,薄迦教藏即指佛教的经藏,该殿距今已940余年。 在宁德县支提山西面。华严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由吴越王钱?所建,后经历代重修。寺以大雄宝殿为主体,接连天王殿、祖师殿、伽蓝祠、藏经阁、鼓楼、斋堂、山门等建筑物,极为壮伟。华严寺又名支提寺,历代上山朝谒的僧侣及骚人墨客颇多。现寺内保存的文物主要有明永乐年间御赐“千圣天冠”铁佛一千尊、明万历年间御赐铜渗金大毗卢千佛托、明内府刊本《北藏经》、五爪金龙紫衣等稀世之宝。《华严经》云:“不到支提不为僧。”民间亦有“不到支提非好命”的俗语。 原名华严庵。位于青岛崂山东部那罗延山西南麓,刁龙嘴村南,返岭村北,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大海,是崂山现存唯一的寺庙。该寺清代顺治以来,屡经修葺,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改称华严寺。原庵共四进,依山而筑,一进原有僧舍12间;二进为藏经阁;三进为正殿;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供那罗延佛;四进为后殿。寺前有一道石条盘路,名华严路,1930年修,绿林成荫,林荫大道石头横布,可坐可倚,并有“山海奇观”石刻。 坐落于安岳县城西南龙居山,相传建于宋代,依崖构筑,内有大殿和著名的华严洞。洞傍岩而辟,外施木结构建筑,因洞正壁造华严三圣像而得名。中为毗卢舍那佛,左为文殊跨青狮,右为普贤骑白象,两壁各刻5菩萨像,造型生动,工艺精致,为安岳摩崖造像精品。左右壁刻楼台亭阁及众多景物。洞左侧为般若洞,正壁刻1佛、2菩萨,右壁上层刻24诸天,下层刻18罗汉,造型古朴,为宋代作品。洞右有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题“庚子嘉熙大般若洞”字迹。 位于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约15公里。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清乾隆年间,少陵原部分塌落,寺内殿宇全部毁坏。现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寺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上层石刻有“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有“无垢净光宝塔”。西为华严宗四代祖清凉国师塔,塔上刻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个字,六角五层,高7米。原在寺中的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今存西安碑林。华严宗在唐代地位颇高,杜顺三传弟子法藏,为武则天宠信,被称为“华严宗大师”。杜顺四传弟子澄观在唐德宗时被尊奉为“镇国大师”,后又被唐宪宗赐以“僧统清凉国师”称号,并主持全国佛教法事。华严寺居高临下,站在塔前,俯观樊川,风景如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内西南隅。始建年代不详,辽以大同为西京时寺已兴盛。现存实物以辽重熙七年(1038)所建薄伽教藏殿的年代为最早。辽保大二年(1122),金攻陷西京,寺院局部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寺占地16693平方米,明代中叶始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上寺有二院,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造于高台基上,前有宽敞月台,殿面阔9间,进深5间,单檐庑殿式,顶上正脊两端有硕大的琉璃鸱吻。形制古朴,雄伟壮观。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阔大。中央塑有金色大佛5尊,两侧侍立二十诸天。四周绘有壁画,内容为《华严经》“七处九会”及其他佛传故事。顶部有清制龙凤、花卉图案973幅。大殿内还有木雕八角乾楼模型1座,高2.5米。乾楼又名镇楼。“镇楼秋爽”为大同八景之一。下寺位处上寺东南,主要建筑为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薄伽梵”音译的省略,意为世尊(佛名);教藏即佛的经典。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式。殿内有辽塑31尊。正中为3尊大佛,端坐于莲花宝座。两侧有弟子、菩萨侍奉。塑像有立有坐,形态各异,神情逼真。内侧有重楼式壁藏38间,下为佛龛,上为经橱。经橱藏有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余册。薄伽殿及精美辽塑、稀世壁藏为镇寺三宝。整个殿宇气势雄伟,高低错落,井然有序,环境优美,清静宜人。清人吴麟《华严寺》诗云:“平林结低翠,飞阁迥凌虚。”清人张开东诗云:“东阁香烟静,半轮山月寒。……五更钟磬发,清韵绕阑干。”(《宿下华严寺》)华严寺不仅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 位于崂山东部那罗延山(又名华严山)麓,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初建于明代晚期,毁于兵火。清初慈沾禅师重建。殿宇楼阁宏丽,有明铸铜罗汉一尊,旧藏文物经卷颇丰,现已无存。其下一巨石,名“砥柱”,正面刻“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字高2米许,笔划可立一人,为崂山最大石刻。南侧石板曲径,名“华严路”。松竹苍郁,怪石嵯峨,颇多题刻。山门外一塔院,内中一座九级砖塔,为慈沾禅师墓塔。两株苍松蟠屈环抱塔身,名“松抱塔”。塔南为清初农民抗清领袖于七墓。寺西不远处,一巨石状若游鱼,上有孔窍,用手拍击,其响似寺中所悬木鱼之声,名鱼鼓石;寺西南那罗延窟,宽7米,高、深15米,传说那罗延佛曾于此修炼。 位于县城东南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约15公里。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寇准《游严寺诗》云:“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北宋后渐渐衰败。清乾隆年间,少陵原部分塌落,寺内殿宇全毁。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寺塔,四面七层,仿木砖体结构,高约13米,上层镌“严主”二字,第三层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为华严宗四世祖清凉国师塔,第二层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六面五层,高7米。寺中原有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刻《杜顺和尚行记碑》,今存西安碑林。华严宗四世祖澄观在唐德宗时被尊奉为“镇国大师”,后又被唐宪宗赐以“僧统清凉国师”称号,站在塔前,俯瞰樊川,风景如画。 位于崂山东部那罗延山(亦称华严山)麓。依山面海,景色宜人,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明崇祯时即墨人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今寺之西山,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寺中旧藏文物甚富,除明永乐、万历时期的大藏经和清顺治时期的大藏经刊本外,还有诸多名人书画、经典和佛像等,惜屡经战乱,久已无存。藏经阁建于山门之上,阁外环以走廊。登阁凭眺,沧海万顷,水天浩渺。西南群峰,屏开壁立,阁下松竹,浮青摇翠,景色尤佳。自山门至海滨,有石砌盘道,名华严路。路两侧茂林葱郁,怪石嵯峨,可坐可依,石上游人题刻甚多。山门外有塔院一处,内有9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塔侧有2株苍松蟠屈环抱塔身,名曰“松抱塔”。另有小石塔,为明末清初于七之墓。寺西里许,一巨石斜卧如鱼,其上有小窦,以手拍击,琅琅作响似鱼鼓,故名鱼鼓石。寺西南那罗延窟,宽7米,高、深各15米,可容百余人。窟内四壁光滑,底石平坦,如同石阁。相传憨山和尚当年就是慕名此窟而不远千里自五台山来此处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