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严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严经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大方广佛会经》,亦称《杂华经》。是华严宗派的主要典籍。本经为释迦成佛后每一次说法,传由文殊菩萨与阿难集结而成。通行的中译本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本,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化严经》,唐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本,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经》。此外还有唐般若译的四十卷本,称《四十华严》,又称《贞元经》。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阐扬无尽缘起说和“圆信”、“圆解”、“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注本有注《六十华严》的唐智俨《华严孔目章》,注《八十华严》的唐澄观《新华严经疏》,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等。 佛经译著。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意谓证得大方广理之佛。“华严”二字为比喻说法,言此佛位的万行如华(光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称“华严”;又此佛果地的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称“华严”。此经有60卷本(东晋佛驮跋陀罗等译,称《六十华严》)、80卷本(唐代实叉难陀译,称《八十华严》)、40卷本(唐代般若译,称《四十华严》)三种版本,前两种较为通行。其内容主要宣说“法界缘起”与“顿入佛地”的佛理,为华严宗主要典籍。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梵文经典,传入中国后主要有三种译本,即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华严》(又称《旧译华严经》)、唐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华严》(又称《新译华严经》)、唐般若所译《四十华严》(又称《贞元经》)。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又称大日如来)的显现;宣扬“法界缘起”世界观,即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生起,离开“一心”,更无别物。在此“一心”作用下,各种现象无不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所谓“圆融无碍”、“重重无尽”联系中;同时也宣扬“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思想。该经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华严宗(亦称“贤首宗”)主要经典。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异称《耳饰经》。这部经的出现开创了大方广佛及一切圣道菩萨的特殊事业、刹土、眷属和世界庄严及其深广教义。据说是释迦牟尼成道后为其众弟子所说的一部重要经典。由于经的内容过于深奥,为了使弟子容易听懂,释迦佛从最浅易的《阿含经》讲起。《华严经》是佛教最高乘经典,基本上与宝积类经典同时出现。全经分七处八会,第一会:讲如来净藏三昧;第二会:讲广信行入定位三昧;第三会: 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第四会: 善伏三昧; 第五会: 明智三昧; 第六会: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七会: 华严三昧; 第八会: 如来狮子奋迅三昧。《华严经》的藏文旧本是益希德等人合译的,从《大方广佛一世自在庄严品》至第45品华严品共有39030颂,130卷零30颂。后来,贝饶杂纳重新校订,共收《大方广如来品》、《金刚幢回向品》、《十地品》、《普贤行品》、《出生如来品》、《出世间品》、《华严品》等7品,99卷,缺译《极广藏品》、《妙音庄严品》、《莲花庄严品》、《极广经》等4品。汉文有3种译本,东晋佛跋陀罗译《六十华严》60卷,34品; 唐实义难陀译名《八十华严》80卷,38品;唐般若译名《四十华严》40卷。《华严经》翻译后介绍到汉藏地区影响很大,汉传佛教根据这部经的思想,形成了华严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