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北朝教育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南北朝教育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南北朝诸国教育机构体系及其有关法规。东晋衰亡,南北分裂各自为朝。学校却较前朝稍为发达,新的制度亦有所建立,但由于各朝的民族、地理、历史背景的差异,对学校的重视也各有不同。南北朝皆设有官学和私学,亦均有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之分。宋朝,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在京师开设“四学馆”,将研究佛老学说的玄学与儒学、文学、史学并立而为“四学”,派学官各主一馆,各就专业招收门徒,实开唐代律、书、算诸专科学校之先例。元嘉十九年(442年)诏立国子学,设国子博士。亦兴办地方官学,修复学舍,招收生徒。文帝亲临国子学,策试诸生,奖励教授诸官。明帝泰始六年(470年)立总明观,置东观祭酒、访举各1人,举士20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总明观近似综合大学或研究院性质。齐朝,高帝建元四年(482年)诏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有学生150人,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并以家距京都千里为限。不久即废。至永明三年(485年)复设国子学,建校舍,以公卿及员外子弟为国子学生,丞相兼任国子祭酒,每十日到校检查学生学业。设学士馆为齐研究机构。梁朝,武帝天监年间,中央及各州郡开始设立学校,中央设有国子学、五馆、集雅馆、律学和士林馆。尤以五馆最具特色,置五经博士及胄子律博士各1人,分主一馆。学生入学没有门第限制,皆招收寒门子弟,不限人数。学生自由听课,五馆互通。学业除五经、六艺外,兼学律学,定期考试,成绩优异者,可委以官职。在校期间由官方供给膳宿。地方官学也较发达,天监四年(505年)武帝曾分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立学,重要地区均有兴学的记载。陈朝,国子学与太学并举,学校教育不如前朝兴盛,制度亦无建树。武帝永定三年(559年)置西省学士,兼收技术之士。文帝时稍置学官,兴办学校。陈朝仅存33年,国亡学废。北朝教育以儒、道、佛杂霸,儒教为主。中央设司徒、太常等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负责主持文教事业。北朝曾将司徒改为大司徒卿,北周将太常改称太宗伯卿。北魏,中央官学设置国子学、太学、中书学、四门小学、皇宗学诸学,还设崇玄署,置仙人博士,专掌道教。献文帝时兴地方官学,依郡之大小设置博士、助教,学生定额。且“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魏书?高钓传》)。并对州郡学生进行练考,根据成绩优劣给予不同待遇。北齐,置国子寺、太学、四门学。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诏国子寺置生讲学,掌训教胄子,祭酒1人,领博士5人,助教10人,学生72人;太学博士10人,助教20人,学生200人;四门学,博士20人,助教20人,学生300人。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岁时考试。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令郡学立孔庙,定制每年春秋二仲行礼。每月旦祭酒领太学、四门学博士、助教及诸生,阶下拜孔揖颜,各郡学也皆如此。北周,中央官学设置太学。武帝仿古制亲自去太学行养老之礼。学生入学向老师交束惰,释奠仪式在毕业时举行。中央官学还设有“麟趾学”,集公卿以下有文学者80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使文教大振,学者向风。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又立“露门学”和“虎门学”,皆为贵胄子弟学校。此外,建德三年(574年)立“通道观”,其性质与宋朝所设“四学”中的“玄学馆”相似,为专门研习道教的机构。南北朝私学较官学兴盛,未因社会动乱,王朝更替而中止。不仅有儒家私学,而且有道、佛、玄私学及各学兼综的私学,皆带有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性质。而为蒙童所设的学塾,采用集中识字方法,并有《千字文》问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