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诏分类:【传统文化】 古国名。建于盛唐时,唐时有六诏,蒙舍韶在最南,称为南诏(诏,意为王或首领)。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中国西南部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与唐关系友善。玄宗时,第四世王皮逻阁曾入朝于唐,受封为云南王。贞元十年(794),第六世王异牟寻受唐册封为南诏王。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统治集团通用汉文,部分政治制度仿唐,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技术。佛教流行。后期向封建领主占有制社会转化。历转13王,有10王受唐册封,历时247年。唐昭宗天复二年(902)为贵族郑买嗣建立的大长和政权取代。 亦称“蒙舍诏”。古国名。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原为 * 六诏之一。因地处其它五诏之南故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其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政权,首府在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元二十二至二十五年(734―737)间,其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相继统一六诏,击败 * 吐蕃,后其子阁罗凤又兼并东爨、西爨地区,使南诏成为雄踞中国西南的一大政治势力。与唐保持密切的联系。除一度依附吐蕃外,大部分时间均接受唐朝授予的胚登郡王、云南王或南诏王等封号。治先迁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城南十五里,犹名大和村)。后迁羊苴咩城 (今云南大理市旧大理县城西)。最盛时,以大渡河与唐为界,奄有云南全部及川南、黔西地区,其政治军事影响及于中南半岛各地。境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统治中心洱海地区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炼钢技术较为发达。吸收中原先进生产技术。部分采用唐朝官制。多次派遣王室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今西安)学习。使用汉文。信奉佛教和道教。初期和中期处于奴隶所有制阶段, 后期向封建制转化。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 为权臣郑买嗣所灭,历传十三王。 649―902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乌、白蛮属今彝语支各族的先民。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着六个势力最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包括蒙舍、蒙?、浪穹、?赕、施浪及越析;或称“八诏”,则加石和、石桥二诏。蒙舍诏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 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唐玄宗时,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南诏统一后,开始了一系列扩张活动,首先与唐发生冲突。玄宗天宝年间,唐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750年,阁罗风发兵攻陷唐之姚州(今云南洮安北),背唐而附吐蕃。杨国忠调全国各地兵十万征讨,为南诏所败。安史之乱间,南诏乘机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南诏王异牟寻在位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以二十万兵力与吐蕃并力攻袭剑南西川。吐蕃以南诏为属国,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驻其境,南诏不堪其扰。在唐剑南节度使韦皋的不断争取下,794年,南诏与吐蕃决裂,与唐恢复盟好,并与唐联军大败吐蕃。异牟寻接受唐的“南诏王”的封号,但仍不断向周围地区发动战争。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后,唐也日趋崩溃,南诏之侵扰,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南诏晚期, 由于频繁发动战争,赋役繁重,生产凋蔽,各种矛盾激化。902年,权臣郑买嗣(郑回七世孙)篡位自立,南诏亡。 南诏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其初期官制有兵、官、客、法、土、仓六曹,基本沿袭唐地方官制。后期改六曹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禄、巨;九爽:幕、琮、慈、罚、劝、厥、万、引、禾。其相称为清平官。地方军政制度则有六节使、二都督、六睑(如唐之“州”)。南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心地区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技术)发达。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统治集团通用汉文。佛教流行。后期曾向封建社会转化。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传十三主,共二百五十四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