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历代史籍的整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历代史籍的整理

分类:【地域文化】

一、赵绍祖及其 《通鉴注商》

赵绍祖,字绳伯,号琴上,安徽泾县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卒于道光十三年(1883)。据载,赵乃宋宗室赵不吝后裔,曾祖、祖父及父亲,“皆胡声痒序” ( 《皖志列传稿》 卷五 《赵绍祖萧穆》)。他有良好的家学素养,自幼好学,9岁以后“能文”称于时。20岁应童子试,得大儒、安徽督学朱筠赏识,被提拔入县学,旋补禀膳生。因有朱筠这位名师指导,绍祖学问日进,“学侣咸推之”,名震一方(《赵琴士徵君墓成铭》,《续碑传集》卷七十六)。后几经科考,都未能中,遂淡于仕宦,而专考订经史百家及碑版书画之属,钩稽抉择,力求精要。

绍祖秉性孝友,热心公益,名列全府孝廉方正第一。后被委参加纂修《安徽通志》。志成,他所编写的部分,众人叹为“详整有体”(《赵琴士徵君传》,缪荃孙《续碑传集》卷七十六)。以后,历任代理滁州、广德州训导,继主池州府秀山书院和太平府翠螺书院。卒后,合邑推重,立祀乡贤祠。

绍祖公务之余,悉心研究学术,著述繁富。金石类有 《金石文钞》,《续钞》,《古墨斋金石跋》,《安徽金石录》等; 考史类有《新旧唐书互证》,《通鉴注商》,《校补竹书纪年》等;读书笔记类有 《读书偶记》,《古墨斋观书记》,《古墨斋笔记》等。此外,尚有 《安徽人物志》 和 《校补王氏诗考》等; 又辑录师友和族人诗为《兰言集》、《文为同心言》和《赵氏渊源集》; 汇集本邑先辈所著书数十种为《泾川丛书》。总计绍祖撰著或辑录著作近十种,250多卷,堪称是个博学的通儒。

赵绍祖于学“无弗窥究,而尤深于史”(《赵琴士徵君传》,见缪荃孙 《续碑传集》 卷七十六),《通鉴注商》 和 《新旧唐书互证》是绍祖的史学代表作。尤其是 《通鉴注商》 不仅是一部对《通鉴》胡注进行“商榷”的著作,而且更重要的是绍祖在这部著作里,表达了他的史学思想。

《通鉴注商》 18卷,为胡三省 《资治通鉴音注》 而作。《通鉴》胡注用力甚深,正如胡氏自己所说:“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资治通鉴音注? 自序》)。但胡注并非无懈可击。《通鉴》胡注“徵摭既广,不免检点偶疏”(苏渊香《读史类要》第193―194页)。正因为如此,赵绍祖用了不少功力,对胡注“参研抉发”(《赵琴士徵君传》,见缪荃孙 《续碑传集》 卷七十六),于其中的错误及当注未注者,均一一为之订讹、补遗。他商榷胡注的方法是先引《通鉴》正文,继而将胡注列出,然后作者自己加按语为之驳正,并注明所据材料出处,以示己之不妄作臆说而“轻訾前哲”(《赵琴士徵君传》,见缪荃孙《续碑传集》卷七十六)。共列出544事,发掘精微。另外,绍祖以 “胡氏注唐末及五代地理多取宋王存等所修《元丰九域志》,既多与今本不同,而未知孰是”,因而,“姑条其异同”,于卷十八列出187事,“以俟知者”(《通鉴注商》卷十八之卷首语)。

《通鉴注商》涉猎面也很广泛,从音注、字义训诂到史实辨误,还间或有赵氏自己的议论。可以这样说,凡是胡注所谈到的,《注商》差不多都曾论及。例如: 音注方面,秦始皇时宦者?毒的“?”字发音问题 (《通鉴注商》卷一); 地理沿革方面,“上 (汉武帝)耕于距定”的距定县归属问题(通鉴注商》卷一); 器物制度方面,王莽居摄二年 (公元七年) 铸造的大钱上的铭文是什么的问题 ( 《通鉴注商》 卷一)。

不独如此,《注商》对于胡注里出现的衍文,笔误之处亦尽情摘发,如没昭帝年寿 (卷一)、刘宋元嘉元年胡注衍字 “李延寿曰” (卷七) 等等。

还有 《通鉴》 不误而胡注反误的,绍祖也予以更正,如 《通鉴》所载 “猎于金城西” 的谯襄公柴绍,胡注认为 “当作许绍”。绍祖以新旧 《唐书》 “柴绍封谯国公,谥襄,图形凌烟阁”,而“许绍虽封谯而无谥,且未尝在图形之内”,从而得出“《通鉴》不误而注误也” ( 《通鉴注商》 卷十三) 的结论。

若实在不能作出决断的,则提出疑问,以示后来读史者自辨之。这类性质的问题,集中于第十八卷。这种存疑“以俟知者”的方法,比起武断或忽略不提,无疑大大利于后人对历史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赵绍祖大胆地采用了理校法,对胡注或 《通鉴》 原载与情理不合者,提出自己的看法,颇能发人深思。试举一例说明之。《通鉴》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唐太宗对尉迟敬德说: “朕欲以女妻卿,何如?”胡氏对此未加注释。绍祖根据新、旧 《唐书》所载,推算出是年敬德55岁,而太宗不过42岁[误,实为41岁 (公元599―639)],“以42岁之人,欲以女妻55岁者,此必无之理也”。继而绍祖责备道: “新旧传 (指新、旧《唐书》里的 《敬德传》 皆不载此事,《通鉴》 杂采他书,而胡氏不为举正” ( 《通鉴注商》卷十三)。如此说来,尉迟敬德富贵以后不弃糟糠之妻的佳话则纯属乌有。

从上述诸例可以看出,《通鉴注商》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指摘入微,纵使一音一言,只要有疑误之处,都尽力予以纠正。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注商》作者的考史态度是很谨严的。正是在这种谨严的考史态度的指导下,《注商》鲜有考证失实之处。

不过,与考证史实的精微程度相比,《注商》的评论部分就显得大为逊色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赵绍祖没有经历过亡国的切肤之痛,不能透彻理解胡身之处于那种 “思亡国之痛,念故国之情” 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倾注于 《通鉴音注》 中的良苦用心,以至在对胡注的 “商” 中,不免有迂腐之见。对东晋 “保江”策略的评论可视为典型的例证。《通鉴》: “ (晋穆帝永和)八年,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胡氏注曰: “保江之说,此王导佐 (晋) 元帝之规模。世之议者,讥其忘仇忍耻,置中原于度外。若以量时度力,保固根本,言之此策,未为非也”。绍祖讥此论为 “真宋人之见也” ( 《通鉴注商》卷五)。殊不知,胡身之这个评论,实际上是抱怨宋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既不能统一中原,又不能保固江左根本,最终覆灭。所以胡又说“若以量时度力,保固根本 (江南地区),言之此策,未为非也”。可惜,绍祖不曾省会胡注本意。

赵绍祖的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 《通鉴注商》一书里。绍祖以加注按文的形式,因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他的史学思想。

第一,他认为“祸福无定”,坚决反对天命论思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450),司徒崔浩修史,“刻石道旁”,暴露了 “国恶”,触犯权贵,而遭灭族之祸,其亲家范阳卢氏及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几大望族都被夷灭。胡注曰: “浩所连姻,……以浩故,皆赤其族。择耦 (偶) 可不谨哉!”绍祖大不以为然,说: “魏之滥刑极矣,此自不幸值之,非择耦之过也”。并提出质问: “胡氏咎其不谨,不知将从何致谨耶?”接着又道: “观魏世祖后云 ‘崔司徒可惜’,可见祸福之无定也”(《通鉴注商》卷七)。赵绍祖能够联系政治背景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来考察历史人物或事件,不相信天命论,这种进步的史学思想理应给予肯定。再者,绍祖不以成败论人事。自从司马迁在 《史记》 中作 《项羽本纪》 和 《陈涉世家》,开创了不以成败论人事的修史、论史义例,绍祖继承了这个优良的史学传统。他竭力批评胡注“祗以成败论人”,如公元465年,蔡兴宗密谋废除宋废帝刘子业,同时告知沈庆之、王玄谟、刘道隆等,而后者不敢泄真言,这是为什么呢?胡注是这样解释的:“昏暴之朝,人不自保,‘时曰害丧,予及汝皆亡!’ 盖人心之所同然也”。绍祖斥之为“只以成败论人”,说道: “沈庆之不尝发柳元景之言乎? 况刘道隆又与帝同恶者。蔡兴宗自有取死之道而不死者,幸也。若沈庆之答兴宗之言,不失为人臣之节? 而胡氏注有贬辞,盖碉以成败论人,非有定见也” ( 《通鉴注商》 卷八)。

反对天命论和不以成败论人事的思想贯穿着 《通鉴注商》 全书,其佐证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赵绍祖史学思想的主流是进步的。

第二,赵绍祖又有着浓厚的封建名节礼教思想。他主张遵从封建道德,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切莫 “犯上作乱”; 重视“人臣之节”,提倡忠君不贰。这在《注商》里表现得也很突出,形成为他的史学思想的落后面。公元466年,沈攸之等率诸军至寻阳,斩杀起兵反对宋明帝的晋安王刘子勋,传首建康。胡氏注曰:“晋安举兵, 实义举也。邓琬不足道,若袁、孔, 岂可谓不得其死哉!世无以成败论之”。实际上,身之感伤于南宋末年垂亡时事,在此借题发挥,并非完全是就事论事。绍祖没有领会到这层意思,所以他说: “晋安举兵,本求免死,不得谓之义举; 况湘东(宋明帝)定乱以后,自可解甲就封,而群小挟幼主,乃欲以犯上作乱之师,而假起义勤王之说,从之者,尚可谓得其死哉!”因而讥刺胡氏道:“胡氏本好以成败论人,而忽作此议论,殆又不自知其言之谬也” ( 《通鉴注商》 卷八)。关于这个问题,陈恒先生在他的《通鉴胡注表微》中作了精辟的阐述: “此赵 (绍祖)君观点之不同也。废帝被弑,晋安以皇弟起兵,四方贡计咸归焉,岂得谓非义举?湘东以叔父临制,诸蕃幼弱,先后剪除,继登大宝,是为明帝。于是,诸州起义、勤王之举,悉视为犯上作乱之师。赵君之说,即本于此。而身之则以子勋比帝?,以袁、孔比张 (世杰)、陆 (秀夫),寻阳比?山,故曰死得其所。赵君乌知之哉!”( 《通鉴胡注表徵》 第十九 《生死篇》)

由上可知,赵绍祖由于未能领会 《通鉴》胡注评论部分之真谛,一些议论歪曲了胡注的本意,确属不当。但是,他敢于对胡注中流露出来的消极、落后的一面提出反对意见,表达他自己的进步史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汤球及其对晋史的辑佚与研究

汤球,字笏卿,又字伯??不征鹣厝耍??谇寮吻炀拍戗1804),逝于清光绪七年(1881),是19世纪中国的知名学者。汤球少好读书,勤于思考,思路开阔,博闻强记,许多文章、诗句都能朗朗上口。当时黟县有两位大学者,一位是俞正燮,长汤球29岁; 一位是汪文台,长汤球9岁。因志趣相投,他们三人成了忘年交,过从甚密,互相砥砺,互相切磋。这对汤球后来专门从事经史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汤球长期隐居于乡里,创办书院,授业解惑,弟子很多。汤球授课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诸生举经义相质,必引据师说,徐下己意,决其异同,无穿凿无附会” (民国 《黟县志?汤球传》)。汤球善于推测学生的心理,有时与远道而来的弟子仅交谈数语,即可尽得其品性梗概,予以适当指导。他还善于察知学生的思想情况,分别启发,使其能明确表达心情。他还教导学生躬行实践、切实用力。这些都反映了他讲学的风格。他性情耿介,廉洁自持,“授徒奉亲束?外不受一无名钱”,乡里 “敬其清操,亦无敢干以私者”(《黟县志?汤球传》)。由于汤球大力兴办教育,从而为繁荣当地的学术文化作出了贡献。正如 《黟县志?汤球传》 所说:“黟山县僻小而士皆潜心经术,实君为之继也。”

同治元年 (1862),汤球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同治十年,汤球已经68岁高龄,由于齿德皆优,名重一时,被举为孝廉方正,但他无意于仕途,仍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治学态度严谨,对前人的论说探讨,必依据经典,考辨审实,比较异同,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博得人们的称赞。他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其中在考据学方面,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9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汉观纪》,皇甫谧 《帝王世纪》,谯周 《古史考》、《傅子》,伏侯 《古今注》 等十多种; 言论集方面辑有 《晋诸公别传》、袁宏《名士传》、郭颁《世语》、裴启 《语林》、《山公启事》等五种; 在地理学方面,他辑有《太康地记》、《邺中记》、《林邑记》三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天文、历法、数学等也很有研究。

汤球在学术研究上最突出的贡献则是填补了晋史研究中的空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对诸家晋史的辑佚和校勘

在唐人修晋书以前,“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为之晋书者无虑数十种”(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其中最著名的有18家: 大约是晋陆机 《晋书》、王隐 《晋书》、谢沈 《晋书》、干宝《晋纪》、邓粲 《晋纪》、孙盛 《晋阳秋》、虞预 《晋书》、曹嘉之《晋纪》、何法盛《晋中兴书》、朱凤《晋书》; 刘宋徐广 《晋纪》、檀道鸾《续晋阳秋》、裴松之《晋纪》、谢灵运《晋书》,萧齐臧荣绪 《晋书》,萧梁萧子云 《晋书》、萧子显 《晋史草》、沈约 《晋书》等18家。其中臧荣绪所编 《晋书》110卷,志传俱备,是比较完整的。此外还有晋束皙 《晋书》帝记十志、荀绰 《晋后书》、习凿齿《魏晋春秋》,刘宋刘谦之《晋纪》、王韶之《晋纪》、郭季产 《晋纪》,萧梁萧铣 《东晋书》、郑忠 《晋书》等8家。总共合计有26部。这些晋史,以唐太宗的眼光看来,认为都不足以传世,他于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 关于《晋书》下的诏文说: “十有八家,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事亏实录,绪烦而寡要。思劳而少功。……宜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诠次旧闻,裁成义类”(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 《册府元龟》卷五五六《采撰》)。于是,“乃敕史官,更加纂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纪三十,并叙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体,竞从新撰者焉” ( 《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所谓“新撰”即唐修晋书。它称之为御撰,或称许敬宗撰,或称房玄龄撰 (《新唐书?艺文志》称御撰; 《旧唐书?晋籍志》 称许敬宗撰; 《宋史? 艺文志》 称房玄龄撰),参加修书的人数有12人、18人、20人和21人诸说。可以肯定,这是一部唐人集体编写的史书。由于唐太宗亲自撰写了 《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 四篇末尾的 “论”,故该本《晋书》又题“御撰”,于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 完成,共130卷。这部书虽然从大体上看来,具有体例组织严谨,“载记”条理清楚,列传材料珍贵以及保存了一代史料等方面的优点,但也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尤其是取材不够慎重,“好采小说,论赞不实” ( 《史通》 卷五 《采撰》,卷十六 《杂说上》,卷十七 《杂说中》),“好采碎事,竞为绮艳” (民国 《黟县志?杂志》),不注意对史料的甄别取舍,对一些怪诞荒谬的史料也予收录,从而大大影响了该书的史料价值。另外,该书因出于众手,体例上未作统一要求,致使书中记事前后矛盾,疏漏遗脱之处随处可见。到“安史之乱”发生时,作为“御撰”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蓝本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余的25家《晋书》,也皆散佚,因此对晋史的辑佚和校勘,显得尤为必要。

为了把散佚的26家晋史辑录成册,汤球耗费了很多心血。他杜门不出,终日埋头书案。首先是博览群书,广泛搜集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排比对照; 然后利用其在考据学上的学识,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考证、补阙和纠谬的工作,历时数年,完成了对26家晋史的辑佚与校勘的工作,虽然未能完全恢复其本来面目,但由于他的努力,保存下来了这些散佚的史书,其贡献是很大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辑佚较为全面,二是补充了晋史资料的不足,三是提供了研究唐修 《晋书》 的证据。梁启超称赞道:“汤氏辑两家 《汉晋春秋》,两家 《晋阳秋》,五家 《晋纪》,十家《晋书》,十八家霸史。……皆两晋史籍碎金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二) 编撰 《十六国春秋辑补》 和 《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

北魏人崔鸿曾撰《十六国春秋》一书。《魏书?崔鸿传》说崔鸿 “式缵世业,古学克明,在新必镜,多识前载,博极群书,史才富洽,号称籍甚”,所撰 《十六国春秋》“近代之事最为备悉”。但该书到北宋中叶以后已散佚。后来流传的《十六国春秋》100卷,系明代万历年间屠乔孙、项琳等人从 《晋书》、《北史》、《魏书》、《册府元龟》、《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有关十六国史事,加以补缀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六说: “其文皆联缀古书,非由杜撰”,基本上是说对了的。此书采录丰富,凡关于十六国的事迹,一概收入,但该书有很多缺点,遗漏、舛误、重复处比比皆是,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不注出处,这就使人未经检索,难知其史料来源,从而大大影响了史料的可靠性; 二是考证欠精,系年错误很多。例如该书卷四 《前赵录?刘聪传下》麟嘉二年正、二月连续记载灾异七事: (一) 正月朔日,黑雾四塞,终日竟夜,着人如墨,五日乃止; (二) 石人言于宣光陵;(三) 二月,雨血于东宫,其日 (当作月) 又雨血于光极殿;(四) 东宫四门无故自坏,内史女人化为丈夫; (五) 东平王约死而复生,言见刘渊于不周山; (六)东宫鬼哭; (七)赤红经天,南有一岐,三日并照,各有两珥。以上七事所发生的时间,经与《御览》、《北堂书钞》、《晋书》核对,除第 (二)在麟嘉二年、第(六)事未详外,余五事均不在麟嘉二年。像此类系年错误尚能例举出许多。三是原书被群书引用的材料,反而有失检录,没有完全收集起来。针对该书所存在的问题,汤球以何镗汉魏丛书的简本 《十六国春秋》 为底本,汇集 《晋书》张轨、李?等 《传》及刘渊等《载纪》及原书散见于群书中的其他材料,重加辑补写成《十六国春秋辑补》 100卷。

表7―1 《十六国春秋辑补》编次和篇目

国 名

卷数

列 传 名

前赵录

一○

刘渊刘聪刘曜等

后赵录

一二

石勒石宏石虎冉闵等

前燕录

慕容?慕容? 慕容俊慕容?等

前秦录

一 一

苻洪苻健苻生苻坚苻丕 苻登等

后燕录

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等

后秦录

姚戈仲姚襄姚苌姚兴姚泓等

南燕录

慕容德慕容超等

夏 录

赫连勃勃赫连昌 赫连定等

前凉录

张轨张?张骏 张重华 张祚 张元清 张天锡等

蜀 录

李特李流李雄李班李期 李寿李势等

后凉录

吕光 吕纂 吕隆等

西秦录

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盘等

南凉录

秃发乌孤利鹿孤 ?檀等

西凉录

李?李歆等

北凉录

沮渠蒙逊等

北燕录

冯跋冯宏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2:10